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举办新生见面会
来自美、加、澳、俄等国的65名硕士、41名博士被录取
昨天上午,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首次“2017级全球新生见面会”在南山智园举行,来自美、加、澳、俄、巴基斯坦、加纳等国的65名硕士、41名博士,总计106名新生,以10∶1录取率跻身TBSI。明年起,TBSI将以每年招收博士生100人、硕士生200人的规模扩大发展。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张林教授提出,“鸿雁归来”正在成为人才流动的新趋势。
“鸿雁归来”现海外人才流动新趋势
来自加拿大的华裔留学生席京阳本科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所以选择TBSI读硕士,他表示这里可以获得伯克利和清华两边的导师和优质资源,形成“1+1>2”的优势,他计划一鼓作气获得清华、伯克利双硕士学位,而后选择创业,因此,深圳也成为他的最佳选择;来自美国的华裔留学生周原也表示“深圳具有创新创业的基因,毕业后计划做关于美国校园社交APP的创业”。
据悉,该校的研究生新生主要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迈阿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目前,该学院建有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3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并拥有两名全职院士,包括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Peter E·Lobie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教授。学生们在清华、伯克利两校教授,以及工业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基于交叉学科的实验项目,有机会申请中美双硕士学位。
“鸿雁归来”正在成为人才流动的新趋势,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院长张林教授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聚集,这一可喜变化说明,国内高等教育在供给侧改革取得成效,可以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给全世界,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教育有需要的人群,除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高等教育的外交作用正在凸显。
高校成人才“吸引子”和“凝结核”
张林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的深圳很像初创时期的硅谷,一所高校是人才的吸引子和凝结核,湾区建设的核心恰恰在于人才的聚集,斯坦福大学等高校造就了硅谷,深圳的高校也可以再造一个新“硅谷”。
来自加纳的留学生阿莫(AMO-DADEY,KWAMENA)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今年被录取进入TBSI就读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博士生。他表示,“清华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来清华读博士是我的梦想,TBSI在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深深吸引了我。”
张林提出,健康良性的高水平人才聚集,不是忠于某一家巨无霸企业,而是让人才在从事同一领域的企业内部创造良性竞争。张林认为,硅谷风投一条街沙山路上的资源聚集,得益于高校硕士、博士项目的开放。为此,TBSI从今年暑期开始,也正逐步将优质课堂开放到企业社区、人才社区里去,服务社区创造科研学术气场,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创业氛围的滋养。
此外,记者获悉,由TBSI牵头打造的“两湾基金”行将启动。该基金启动后将专注于打造科技孵化平台,发掘、发展、支持科研转化成果,深化“科技+产业+资本”融合路径。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