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黄大年走了,成千上万的留学归国人员还像他一样奋战在各个战线用信念和激情书写中国创新故事——

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群像速写

来源:《科技日报》2017-07-14 操秀英


“大年,安息吧!您未竞的事业和抱负,我们会继续做好,我们会为此继续奋斗。”在科技部“学习黄大年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杭州滨江医院副院长田梅哽咽着说。

她对黄大年的“惜时不惜命”感同身受,也道出了专家同仁们的共同心声。

今年1月8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因病逝世。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总书记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正如田梅所说,黄大年走了,成千上万的留学归国人员还像他一样奋战在各个战线。

能回来做点事是最踏实的

“一定要出去看看,出去了一定要回来。”这是黄大年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也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出国门这一代人的坚定信念。

在英国公司身居要职、住着带花园的大房子、妻子经营两个中医诊所……这是黄大年回国时割舍的优越条件。事实上,“我们这个年纪在国外的,基本都不会太差,工作和生活都相当舒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说,“但是,国外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干得再好也是在给别人打工,对我们来说,回国不是偶然。”

正因如此,在2002年被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的时候,戴晓虎就动了回家的念头。但由于个人原因耽搁。2008年,作为第二批入选者,他告别工作生活了23年的德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

今年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回国工作的第十个年头。“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的时候,有很多人疑惑不解,认为我疯了;可是今日回头看,我想再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他说。当年,他的归来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这10年,我亲身见证、经历、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深切感受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切切实实正在发生的进行时。”施一公说。

没有什么比将自身发展融入并推动祖国进步更激动人心的了。戴晓虎说,他们时刻不忘祖国的培养。“我们常开玩笑说,当年国家得卖多少苹果、衬衫,才能给我们买机票,支付学费,当我们终于有了点本领的时候,能回来做点事,这是最踏实的。”

高水平成果层出不穷

10年前,施一公的实验室刚刚启动。而今,他们于2015年发表的剪接体结构已经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他在清华培养的博士生已经在中外研究机构开始独立领导实验室。

10年来,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带领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戴晓虎则带着他的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技术活跃在祖国大地。

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每年约产生4000多万吨污泥,由于缺少相关技术,污泥处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回国后,戴晓虎成为该领域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污泥和餐厨垃圾处理方面自主开发出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新技术。“这几年,大家的理念和重视程度都有很大提高,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在中国的落地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他自豪地说。

在日本和美国留学和工作的10多年,田梅获得了多中心、多学科、基础与临床交叉前沿研究的工作经验。“回国后,我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针对重大疾病的分子影像学临床、教学和科研。”田梅说。

分子影像学在中国刚刚兴起。目前诊疗中常用的传统影像设备包括超声、CT、核磁等技术一般都只是给出解剖结构图像,如某种病变的大小、位置等信息,而分子影像则能通过对某种分子的成像,显示病变部位的代谢与功能情况。目前该技术在肿瘤、老年痴呆等人类重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精准治疗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出国留学前,我国还只有北京协和医院有一台能提供分子影像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仪器,当时日本也只有4台,现在日本有400台,而我国大概有300台,按照人口比例,要达到日本那样的水平,我们至少需要5000多台。”田梅分析,之所以缺口那么大,关键是因为缺专业人员。

所以回国后,除了临床和科研,她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我给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都讲课,主要教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医学英语这两门课。”她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球

除了高水平成果,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还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国际视野。

在田梅的带领下,近几年来,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通过整合国际学术、教育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资源,搭建起“杭州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作为一个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影响力日增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带动了国内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技术研究与应用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田梅最关心的是,如何深化国内分子影像领域与国际高端资源的接轨和合作,加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此,她积极参与中心同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以及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将科研活动与临床诊治进一步紧密结合起来,源于临床,高于临床,回馈临床。即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上解决问题,从理论上总结经验,再回馈到临床应用中。

戴晓虎则发起了大型中德合作项目清洁水创新合作计划。这个由两国近50家单位参与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德双方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戴晓虎的国际合作团队在青岛世园会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分质供排水处理系统。

与此同时,他们不遗余力地参与多种能让自己发挥更大价值的社会活动。田梅和戴晓虎都是联谊会副会长。“联谊会每年有不同形式的头脑风暴,还会组织一些考察,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戴晓虎说。

编辑:华山

2017年07月14日 15:08:0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