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副校长杨斌:“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发展空间很大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7-06-27 李正穹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长久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以及人才交流合作是重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广阔前景,中国高校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创新,成为热点话题之一。近日,在2017年中投论坛“一带一路”与跨境投资CEO峰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就中国高校服务“一带一路”的民心与人才大局这一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出,目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基础不是很好的现实。从清华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的本科生生源和质量是否能够不断提升,这其中有一些问题,例如衡量生源质量过度依赖笔试分数等,需要改革来解决。此外,杨斌也建议,中国的一些大型央企、国企,包括上市公司,能够开放一些实习工作的岗位给这些“走进来”的国际学生,作为他们了解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所取得成果的一个窗口。

以下为《服务“一带一路”的民心与人才大局》演讲全文:

民心是非常基础性的东西,但又不是公司或者组织自己就能管的了、管理得了的。经过时间积累,民心会有产出,甚至会有很大的成果显现出来,当然,那是做得好;做的不好,是很糟糕和复杂的后果。我们必须有主动的、积极的和战略性的正当性管理措施,否则,民心方面的丧失速度很快,恢复起来相当困难,就像是一个名声不好的人,他怎么解释怎么洗脱,都难。公司越大、影响力越大,这方面的风险也越大,不可不察。

我给大家说一些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有关的数字,一方面可以说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从另外一个角度老实讲,目前我们的基础还不是很好。以清华为例,清华每年本科生入学人数大约为3300多人,今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源是140人。未来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的本科生生源和质量是否能够不断提升,这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改革来解决。研究生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244人,国家分布比较广,但人数也还是非常有限。这其中要破除的一个体制障碍是,招生录取制度中在衡量生源质量方面,目前我们过度依赖笔试分数,而缺少综合性、全局性的衡量,我们要推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入口质量。生源的多元多样,是一种结构性质量,这方面的认识要提高;多元异质性群体的创造性、朋辈学习的有效性都会增强,所以,从更多不同文化地域来的生源多起来,是有助于所有学生包括中国学生的成长发展的。

虽然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的学生还比较少,并不意味着和“一带一路”国家民心或者人才的相通、培养工作只能基于这个部分来展开。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去年清华研究生暑期到东非进行社会实践,形成的报告对于我们了解那些地方的民情、民心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清华大学工物系利用科研成果孵化的公司——同方威视,在集装箱检测方面有着领先性,同方威视和它在全世界布局的分公司及其中的研发项目,已经成为清华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触角。清华一直是把很多科研优势、文化优势、国际合作优势努力地转化到人才培养上来,服务一带一路,也是如此。

又如,清华大学在核电、能源人才培养方面本身实力非常强,很多“一带一路”国家有核电和新能源建设方面的需求,但是其本国的相应人才极度缺乏。我们如何服务其中?我们这十多年已经非常熟悉一个词叫“海归”,描述的是中国的学生到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求学深造后,回到中国,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今天我想做一个相应的对照,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如果有一批他们国家的“海归”最终做出了贡献,那么如何让这些“海归”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是个什么关系?他们现在在哪里?未来这批“海归”从哪儿“归”?又会是什么样的组成?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会怎么样?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诸位上市公司的高管们思考。

清华过去若干年还一直在做着些着眼长远的事情。比如清华大学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生培养项目。学生的研究对象是某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清华完成一段课程学习后,先用一到两年到发达国家中研究该发展中国家最领先的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学习研究,再利用一到两年时间深入到研究对象国进行实地研究,比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巴西等,最后一年回到清华完成论文工作。这个项目希望用五到六年的时间,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学术前沿理论和方法、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深入研究的复合型学术人才,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政治、外交、经济以及产业产生重要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的另一方面,“走进来”的学生对了解中国的产业发展实际有着重要的、迫切的需要。我希望我们的一些大型央企、国企,包括上市公司,能够开放一些实习工作的岗位给这些国际学生,作为他们了解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所取得成果的一个窗口。这方面,我们每年都在建设一些新的实践基地,我也希望与会的各位上市公司高管,可以和我们一起建设一些实践实习基地,让这些来到中国学习的国际学生,在他求学期间了解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的上市公司、交一些个好朋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到当地,会成为当地未来的政治、财经、产业方面的领导人,他们将成为我们民心相通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这些工作只有从现在开始布局,勤奋耕耘,不急着算成果,十年、二十年之后才能迎来收获。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50-70年代间就做了很多战略上的布局和努力,我们可以借鉴,更可以超越。作为清华大学,我们能够深刻领会到中央和国务院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列入了中国高校的第五项职能的现实意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之后,加上了国际交流合作,这和中国发展大的背景和格局有关。这个定位有了,关键是工作落实。

编辑:华山

2017年06月28日 12:59:3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