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

做好三个“立足” 打造“广东硅谷”

清华计划与惠州共建研发平台

来源:《南方日报》2017-06-15 刘光明宝 曲广宁


科研成果转化在两年间提高了5倍以上,九成转化项目的核心团队能以上限拿到科研成果转化现金收益或股权的70%作为奖励,在首届中国科交会期间,将带来10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项目——这是一组来自清华大学的数据。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不仅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还较早地形成了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校方可以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从人才到技术、资金、市场推广等环节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孵化了同方、紫光、品驰等多家高科技企业,使得该校成果转化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首届中国科交会聚焦产学合作,高校成果转化的瓶颈在哪里?清华大学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成果转化对于中国高校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清华大学将在广东和惠州开展哪些合作?

近日,南方报业科交会全媒体报道小组走进清华大学,就这些问题独家专访了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采访中,薛其坤为惠州潼湖打造“广东硅谷”给出了自己的12字建议:立足自己、立足周围、立足合作。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刘光明宝 曲广宁 发自北京)

谈清华经验

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流水线服务

南方日报:从清华大学自身进行的产学研转化经验来看,您觉得现在国内高校在成果转化中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薛其坤:最关键的是技术转移的机制还不是特别畅通。一项技术要变成一件产品,大部分拥有这种技术的高校人才这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强。高端技术要产业化时往往风险也大,很多做投资的往往希望找到相对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往往不高端,生存的能力不强。虽然现在投资公司不少,但真正有眼光和魄力的不是很多。而且,很多高校自身的转化机制也不完善。

清华大学首先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建成了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它以清华的校地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院、清华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清华科技开发部、清华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为主要支撑力量。以清华的人力和科技资源为核心,以先进适用的海外技术为补充,为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开放式平台。

可以说,清华为教授的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一条流水线服务。在转化过程中,技术团队不懂的环节都有人帮他们解决,让他们专注于研究。

同时,目前的激励政策也很吸引人。2015年,《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处置和利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其中规定,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许可、转让所获现金收益,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奖励70%,学校和成果完成人所在院系各享有15%。如果成果投资作价成股权,学校直接奖励70%股权给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南方日报:在这样的激励政策之下,学校成果转化有什么变化?

薛其坤:发生了急剧性的变化。从这两年来看,年均有近20个作价入股的项目,之前较少。另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和作价入股果换算的资本量提高了5倍以上。

谈技术供给

创新质量高,才能驱动大发展

南方日报:请用一句话概括,清华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薛其坤:现在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我们国家原创技术和新兴技术的供给质量不够。清华大学依托自身的学术水平,研发出了一些有共性需求的重大技术,这是清华成果转化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如果没有重大先进技术的产生,再怎么转化所取得的也只能是小成绩。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高校的技术水平和研究水平。为什么斯坦福大学研发出来的技术是最领先的,而不是大家都会做的技术?首先是因为它的学术水平高。所以,如果学校要做好成果转化,还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原创技术和原创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未来转化最基本的源泉和前提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技术的供给源泉,就算有再好的转化机制也没用。

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成果转化的政策,大家逐渐都会知道这些政策。但是要做得更好,要产生影响世界的技术和产业,前提还是要有先进技术的供给。中国到了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依靠创新的质量。如果创新质量不高,怎么去驱动发展?

所以,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对学校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经济发展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谈高校定位

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

南方日报:以前高校的职责更多的是培养人才和做科研。现在,中国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高校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会不会对高校今后的定位产生影响?

薛其坤:基本不会。以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之间的关系为例,学校的成果得到了转化,反过来对学校也是一种回馈,因为它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广东省每年考清华的学生里面,最后也有带着研究成果回到广东做转化的。转化过程本身也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这也推进了学校的研究,以及学生的培养。所以不能看短期,从长期来看,推进高校成果转化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成果转化机制如果更加畅通了,高校的工作还是集中在学术研究、原创、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

国家对高等学校的中心定位是人才培养。在研究型的大学,有些研究纯粹是出于学术兴趣,短期看不到什么明显的效果,但将来也许能产生重要应用的。还有一部分是国家重大需求驱动的,要对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以清华大学为例,它的研究面对国际学术前沿,面对国家重大需求。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实际上和成果转化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广东有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如果清华对这个产业进行关键性支撑,也就体现了国家对这个学科的定位,而且也没有影响到学校发展。

所以,综合考虑的话,不会影响高等学校的功能定位。

谈“广东硅谷”

打造吸引人才的环境是关键

南方日报:刚才您讲到硅谷,我们也想分享一些信息,广东省对于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有一个新的定位,要把它打造成未来的““广东硅谷””。但是从实际来看,惠州缺乏斯坦福大学那样的高校和科研力量,投融资体系也不健全。对比美国硅谷,您认为惠州建设“广东硅谷”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薛其坤:建硅谷首先得有一些原创的技术,但惠州短期内不可能建好很多研发中心。所以,惠州如果要把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广东硅谷”,它要立足自己、立足周围、立足合作。

接下来,惠州将和清华合作共建一个研究平台,应该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清华大学的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很多,可以把这些资源吸引到潼湖生态智慧区。这样,它就会成为清华的一个创新创业基地,也可以推动老师的成果转化。可以说,这是“广东硅谷”在解决发展动力方面的一个尝试。

今后随着它的发展,在教育、科研、相关科学园区建设方面都完善了,如果有了很强的原创力,是有可能建成“广东硅谷”的。

南方日报: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环境优美,吸引了很多科研人员潜心做研究,也吸引了很多创业人员。其实,惠州的生态环境也是非常优美的,空气质量长期位于全国前十,潼湖还是广东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这对于“广东硅谷”的打造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薛其坤:惠州的环境好,优美的环境是一个优势,完全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来扎根。当然,视野还要放大一点,珠三角本身有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深圳大学等高校的资源吸引过去,在潼湖建设创业基地或联合研发中心。这样,就会有很多学者在那里讲学、做研发、创业,气氛就浓厚了,反过来又会带动创新创业。

除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还要打造适合科研人员的软硬件环境,吸引广东乃至全国的高端人才过去。只有这样,建设“广东硅谷”才会拥有原创力。

谈惠州合作
或共建研究平台建设智慧城市

南方日报:刚才讲到清华将和惠州共建一个研究平台,能否透露大致的计划?

薛其坤:首先,清华大学和广东省有战略合作。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我认为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做得非常好。现在如果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肯定要依托新技术。而这一点,清华大学是国内做得最好的高校之一。因此,清华和广东的合作可以算是强强联合。

在此基础上,惠州发展潼湖的机遇也将带来清华和广东合作的一个新平台。此前,我们学校土木与水利学院、建筑学院、科研院的院长,还有相关院系老师都到惠州做了一次深入的现场考察。我们初步计划和惠州共建研究中心之类的平台。这对于清华的成果转化以及很多学科发展,对于惠州潼湖的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它将成为广东和清华合作的一个新的平台。清华与广东合作,此前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最近环保部、广东省和清华签订了一个关于建设环境方面的合作协议,它将利用大数据来研究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甚至会朝国家实验室的方向发展。所以广东省和清华大学的合作进入了比较全面深入的阶段。

具体到惠州,这个共建的研发平台对于清华大学自身的科学研究和开发,以及惠州相关产业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将成为清华大学科研成果在惠州的一个出口,为惠州提供很强的动力或者说原创力。

首届中国科交会马上要举办了,清华大学将带去10个A类项目,全都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项目。同时申报了50个重点推广项目,组委会将从中挑选15项作为重点成果进行展览。另外,还将有2个项目进行路演。届时,清华将组织专家教授和成果转化部门的负责人参会,推动清华与惠州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编辑:华山

2017年06月15日 14:15:5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