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正当时 校媒再出发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06-06 余韵寒
编者按:近年来,媒介融合日益受到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并成为媒体改革的首要目标。在高校里,校园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融合时代,校园媒体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思政工作的活力?
5月26日,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融合正当时 校媒再出发”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董时,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主任关玉霞,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与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师生齐聚成都,共同探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校园媒体与共青团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清华大学:探索符合青年的宣传话语体系
清华大学团委一直致力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坚持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小行动”传播“大价值”、用“小声音”清朗“大网络”,努力把纸上的“说法”变成校园生活中的“做法”,进而内化为青年心中的“想法”,最终外化为共筑“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与人生选择。
2004年起,团委宣传部主办的时事大讲堂,已成为清华大学影响力最大的时事政策类讲座平台之一;清华大学共青团各级媒体每年发表各类人物专访百余篇,多篇点击量突破10万;推出学生人物专辑《清华少年说》,通过展现在不同领域具有兴趣特长和在不同方向上发展突出学生的故事,展现当代清华学生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组织清华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清华校内形成品牌效应。
清华大学团委利用视觉、听觉、话剧等多种宣传形式,在校园内营造立体浸润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宣传效果。创立“学堂路上工作室”,通过制作长图、相册、微电影等可视化产品,实现思想教育不但“入眼入耳”还能“入脑入心”,《从G8到G20》《图解十三个五年规划》等作品在校内外广泛传播,得到社会认可;拍摄《清华≤1m》《2㎡的无限可能》《清华‘飞班’的一天》等创意主题摄影;打造优秀文艺作品,提升引导实效,创排《黄河》交响合唱音乐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创排话剧《马兰花开》,讲述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故事等。
此外,清华大学团委建设新媒体矩阵,建立学校、院系、个人三级媒体平台,汇聚更多善思考、敢发声的青年,和声共振传播主流价值。着力打造“小五爷园”“清华研读间”等系列校级微信公众号平台;加强对院系宣传工作支持指导力度;注重培养一批敢于亮剑、善于发声的意见领袖。其中,团委微信公众号“小五爷园”源自清华园别称,倡导理性爱国,以清华校内学生为主要受众,编辑风格与语言风格较为轻松活泼,贴近青年群体。
(编者注:本文只节选了与清华大学相关的段落。)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