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术家”张仃晚年焦墨山水画亮相中国美术馆
艺术道路上,他更像一位独行者
来源:《北京日报》2017-03-03 陈涛
身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绕不过去的知名人物,他担纲过开国大典现场总设计,参与了新中国国徽、全国政协会徽的设计,还曾负责设计动画美术片《哪吒闹海》,于是,人们索性以“大美术家”来称呼他。昨天,“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其自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批写生作品,以及晚年焦墨山水画,追忆张仃从艺之路。
张仃1917年出生于辽宁黑山。上世纪30年代,他的美术职业生涯开始于张恨水任校长的北华美术专科学校。起初,他是一名反抗侵略、反抗专制的漫画斗士。20多岁来到延安后,张仃改行成为一名装饰设计师,曾与作家萧军合作创建“作家俱乐部”。知名文化学者王鲁湘以“摩登”来形容那一时期的张仃。“年轻的张仃打扮新潮,西装、礼帽、呢子大衣、吊带裤,这是张仃当年常常穿戴的行头,精干,帅气,洋派,前卫。”王鲁湘说,诗人艾青当时就感叹“张仃到哪里,摩登就到哪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常常前往东欧、西欧考察,张仃依然不改摩登做派,连毕加索都总是盯着他上下打量。王鲁湘介绍,张仃曾被称为是毕加索的东方知音,缘于1956年张仃送给毕加索一部齐白石的画册,毕加索回送给张仃一本他自己的画册。也正是这次会面,让毕加索在以后的创作中借鉴了白石老人的写意花鸟。颇为有趣的是,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一件毕加索水墨,完美呼应了这一切。
领衔此次展览的两件画作尺幅并不大,于中国画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旧有的中国画体系是否还能反映新的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成为焦点话题。1954年,张仃与李可染、罗铭三人从杭州到绍兴、富春江、苏州等地,完成历时三个月的江南写生。这两件作品便是那次写生的代表作,可以说,正是它们为山水画在新中国争得一席之地。
张仃的一生,总在寻觅属于自己的风景。复兴拥有悠久历史的壁画艺术,便是他的梦想。1979年,张仃受命组织创作首都机场和北京地铁壁画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新壁画。不止于此,他还设计了动画片《哪吒闹海》。不过,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张仃艺术生命的最后华彩乐章——焦墨山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晚年的张仃对色彩感到厌倦,一本上世纪50年代在琉璃厂偶得的黄宾虹焦墨画册成为治愈其焦虑症的良药。几年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擅长色彩与变形的张仃,已然成为黑白画大师,为中国画走出一条新路。
“他一直在求变。艺术道路上,他更像一位独行者。”王鲁湘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说法甚嚣尘上,张仃只轻描淡写一句,“没有中国画的危机,只有中国画家的危机。”看似温厚的回应,却掷地有声。据悉,本次展览持续至3月5日。
编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