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看大二学生如何用8天读懂非洲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7-02-23 余涵


东非,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级顶层战略自然延伸和历史延伸的最西端。远古,始祖“Lucy奶奶”在这里诞生,用直立行走拉开人类简史大幕;近代,欧洲殖民统治深入社会骨髓,大国相争演绎历史悲欢离合;今天,这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后起之秀,后发先至的中国与非洲携手打造“真实亲诚”的当代合作关系……

寒假不休息,放眼看世界。今年2月,清华大学团委“丝路新探”赴东非社会实践支队来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两国。作为支队里年纪最小的一员,我用纸笔记录着中国“走出去”的经验,用问卷研究着中非彼此眼中的形象,用渐丰的知识体系探索着遥远却熟悉的黑色大陆。

以经验助人

伴着一声悠长的鸣笛,我们乘坐的“亚吉铁路专列”驶出了位于埃塞首都的拉布车站。与埃塞国旗同色的绿、黄、红车体庄严亮丽,在其包裹下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制造”——作为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设而成。若不是窗外有低矮的层云、苔麸的田地和牧羊的孩童,我们甚至会产生置身国内高铁之上的错觉。

列车经停的第一站处于原始村落之旁。十几米开外,五个当地孩子惊奇又防备地望向我们这群“外来客”。团队成员们轻声走近,一边拿出随身的零食分发给他们,一边友好地用英语问候和招呼着。彼时,孩子们脸上才慢慢绽放出灿烂又羞涩的笑容。临走时,他们不停挥手与我们告别。我想,“Chinese”这个词语从此对他们也不再陌生了。

基建带来的是什么?是基础设施相通,更是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类似的相遇也只是通车后万千故事中的一个。“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古老的中国发展经验,对今日在物流终点坐享其成的大学生而言无比生疏,却为万里外的非洲同胞带去生计、打开窗口。

列车停靠,装卸的不只是物质财富,更是一个个行将远方的心灵。中国经验引领,中国标准贯彻,一辆辆疾驰在东非高原的列车划过的线迹,都会以个体与个体的点点交融作尾,让非洲人看见世界,让世界人看到中国。

以精神感人

乘密不透风的大巴车行进在内罗毕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队员们被晃得有些眩晕。“没办法,我们平常到工地来回就走这种路。等我们把路修平整了,我们也就离开了。”来自蒙内铁路项目部的国企员工笑着说。他黝黑的肤色诉说着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但此刻笑容中的坚定朴实比赤道地带的日光还为耀眼。

我所在的研究小组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向当地人发放《非洲社会对中国形象认知》问卷,分析中国在非形象。对于一名大二学生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在海外进行如此规范的学术研究。

我们用当地人能够听懂的英语艰难沟通着,和他们一同蹲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一起谈在烈日灼烧的旷野上,一路行在污水横流的贫民窟里。根据问卷显示,当地人最常用“hard working”描述对中国人的印象。与之对应的,有朝一日,他们希望留给中国同胞的印象也是如此。相比于勤劳的品质,更打动“黑兄弟”的,则是中国人的无私——“与欧美不同,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不附加任何条件”、“哪怕在除了沙子一无所有的偏远地区,也依旧见中国人帮着打水井、通电、修路。中国公司会做其他国家的公司不愿做的事……”

以沟通知人

在我们实践的第一站——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我对接触到的第一位肯尼亚人进行了采访。作为长期从事服务业工作的他,对中国人有着别样的感情。“我很喜欢中国人,两国的合作越来越多了,我们是兄弟!”紧接着,他却顿了顿说:“但我希望中国人能更耐下心了解我们的文化。”

诚然,因社会历史发展差异和地域上的不接近性,中国和非洲存在着一时难以逾越的鸿沟。国内对非报道又常往返在“原始野性之美”与“恐袭困厄之丑”的两个极端上。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初到非洲热土的国人心中都充斥着防备、偏见和刻板印象,未走出国门之人更是望而生畏。

八天紧锣密鼓的走访之后,支队成员对跨文化沟通的真谛逐渐有所体验。在埃塞俄比亚,鞋业制造商华坚集团是推行“本地化”的样板企业。在被问及本土化经验时,张董事长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虽然我不会本地语言,但照样可以用动作和表情让他们懂我嘛!”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的员工也传授与当地人拉近距离的办法:“到部落里和酋长围坐着吃几次手抓英吉拉(当地主食),就算再不好吃也要吃完,然后心理距离就近了!”

闭门造车无法赢得民心与市场,环臂相拥才是正确的姿态。只有用平等、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去接触,跨文化的冰山一角才有可能被寻觅。

莘莘学子,游在四海,成于八方。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美国、欧洲和日韩。在走向国际、拥抱世界的今天,在培养全球领导力和胜任力的使命下,清华学生应不止于此。平日里我所接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在这一路上化作了生动形象的实际运用,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学以致用。

编辑:华山

2017年02月23日 18:04:1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