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的又一个清华——“大功三连”退伍战士李冲
来源:《人民日报》2017-01-20
2012年,我带着清华学子的光环,信心满满走进“大功三连”,准备大展身手。没想到,刚到连队就被“上了一课”。记得初登连队“士兵讲坛”谈“法治军营”,我滔滔不绝,引用了很多法律名词,罗列了卢梭、孟德斯鸠的法学名言,时不时还秀上几句英语,可台下一些战友却听得昏昏欲睡。等到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兵杨中堂上场时,说的全是大白话,举的都是身边事,讲的都是实在理,却赢得了战友们阵阵掌声。
初次亮相就出了洋相,接下来的热点辨析会更让我尴尬得下不了台。入伍前,我和许多大学生一样,对社会热点、时事焦点很关注,但看问题有时比较偏激,遇到社会现实矛盾,就会习惯性地拿西方来比,根据道听途说评论时政、吐槽社会。连队组织讨论“正风反腐怎么看”,我的“愤青”观点一提出就受到反驳,战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摆事实讲道理,讲得既客观又辩证,说得我哑口无言,但心悦诚服。
这两件事深深触动了我:有知识不等于有见识,没有理论指引,思想就辨不清方向、行动就跟不上趟。“大功三连”学理论有光荣传统、有科学方法,官兵自觉学、比着学,人人都有“两把刷子”。在这里,不学习理论待不住,学不好理论难进步。从那以后,我开始热爱上政治理论,一有空儿就钻进连队图书室,摘抄习主席讲话精神要点,撰写学习体会,经常和战友交流心得、探讨问题。时间长了,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收获,眼界开阔了、心里亮堂了,以前一知半解甚至感到迷茫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党的创新理论给了我一双慧眼,使我掌握了观察社会、认识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把正了写好当兵史、走好人生路的“方向盘”。我很快成了连队理论骨干,决心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当好理论学习的辅导员、示范员,让理论光芒更好地照亮战友心田。为帮助官兵原汁原味学习强军思想,我从习主席重要论述中分门别类摘录重要思想观点,汇编成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手册,受到普遍欢迎,在全旅推广使用。
2012年,我从清华大学到了“大功三连”后,每天都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促动着我,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氛围感染着我,一个个大写的人、一件件走心的事,不断冲击着灵魂深处的“小我”。上士薛海瑞是新型战车教练高手、通信能手,训练演习离不了。他母亲早逝,父亲患食道癌,只靠一个远嫁的姐姐回来照顾。连队参加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战斗前夜,接到父亲病危电话,他非常焦急,但毅然对姐姐说:“部队有任务,3天后结束,告诉爸爸一定等我!”当他赶回家时,父亲已经说不出话,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在我们“大功三连”,像薛班长这样的感人事迹太多了。
是什么铸就了这样一支连队?他们一身国防绿、一片赤诚心,灵魂在真理照耀下净化,信念在使命任务中升腾。“你说我默默戍边难享福,万家团聚我幸福;你说我牺牲奉献难富足,守护山河我满足。”既然选择了军营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高尚。作为清华学子,如果不像他们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梦想,怎么对得起百年清华积淀的家国情怀?怎么扛得起当代青年肩负的责任担当?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胸中的激情一旦被真理点燃,就会释放出奋力前行的强大能量。2013年连队改制换装,为使新编制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全连官兵苦学新知识、苦练新技能,经常是“5+2、白+黑”铆在训练场。塞北地区夏炎冬寒,组织步战车实战训练,夏天如坐蒸笼,冬天如进冰窖。我个子高,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参加战术基础训练,卧倒起立、匍匐前进,经常痛得弯不下腰;班排战术训练,每天全副武装上下战车几十次,晚上睡觉翻身都困难。我咬牙坚持,不言放弃,手上磨出了老茧子,脚上打出了水泡子,肩上勒出了血印子,军事素质和战斗意志越来越强,从骄娇书生成长为合格士兵。
进了三连门就是三连人,出了三连门带着三连魂。两年的连队生活,我战胜了自我、收获了成长,拥有了人生前行的“航向标”。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