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的世界 世界的美林
来源:北京晚报 2016-12-24 张逸良
2016年12月21日正值“韩美林日”,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美林的世界——韩美林八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大幕。数千件作品,全面而系统呈现出韩美林自2011年国博艺术大展后的创作状态和面貌。
丁酉年即将到来之际,韩美林不仅设计了《丁酉年》生肖邮票,还用这样一场盛大的展览,让观者走进异彩纷呈的“美林的世界”。
上苍告诉我:韩美林你就是头牛,这辈子你就干活吧!
《岩画牛》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题跋。
短短一句话,也是韩美林这么多年来艺术创作的生动写照——六千平方米展厅,数千件作品,皆为2011年韩美林国博艺术大展之后的新作,涵盖绘画、书法、雕塑、铁艺、紫砂、织染等作品形式。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展览中的“百鸡迎春”部分,一百张关于鸡题材的绘画,没有一张是重样的,也无重复、违和之感。这不禁让人想起很多人问韩美林的那句话:“还有什么是你没有做过的?在成百上千、形态各异的作品中,又还有什么是你没有创作过的呢?”韩美林自己透露的下一步计划是“油画和中国古文字大典”,不过更确切的回答还应当是“下一个”。
因为确实没有人知道,韩美林会在下一分钟创作出怎样的作品,会不会有新的惊喜出现。
“艺术大篷车”开了39年,看不完的风景,体验不完的生活,留下来的样稿足够画二百年——诚然,天赋对艺术家来说至关重要,但日后的勤奋与努力才是使韩美林能够在八十岁时像十八岁那样始终保持年轻心态、灵感不断涌现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没有人为韩美林的创作贴上“跨界”的标签,对他来说,“材料已不是问题”,他早就打破不同艺术表达的种类界限,打通感官,形成“通感”。
当艺术表达没有了边界,自然也就没有了国界,进而形成跨越时空的艺术力量。“美林的世界在威尼斯?韩美林全球巡展”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之时,众多外国观众流连于韩美林创造的艺术世界,领略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带有鲜明历史和文化属性的中国符号,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传递着浓浓的中国声音,亦在更新着人们对“现代性”的认知混淆。所谓“现代”,并非是去和西方“对感觉”,找对感觉了就是现代,而应当是中国人自己有勇气、有创造性的成就,应当与活生生的生活相关,“美林的世界”便是如此,从中国出发、向世界延展,成为“世界的美林”。
然而世界的视野,终究还要回归内心,心存善与美,传递善与美,才是“美林的世界”的主题与核心。
真正的艺术家,要将美与善传递给每一个人,而非将心中个人情感中的嫉恨、愁苦与伤感“转嫁”给别人。黑暗岁月给予韩美林的印记,被他当作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抑或厌恶,丝毫没有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表现题材、形象和色彩,还是境界与情感,都是阳光,没有阴影,澄澈清纯。殊不知,善是另一种对抗,美是彻底的颠覆——当美将空间占据,恶就自然消失了,而那些往昔经历过的苦难,转而成为他个性艺术基因与底蕴的一部分,韩美林自己则说的更为直接:“我是个爷们儿,绝对不能在大家面前诉苦。只有一个人的心坏了,才会老想着让别人也接受你的苦。”
正如冯骥才所说,研究韩美林是一个很大又很难的课题。韩美林之所以扔掉了一切人类文化史上的既定形态以及艺术史上既定的固定不变的艺术形式,其实是为了追求“另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从何而来?他找到了两个方向——远古和民间,观者既能从韩美林的作品中看到岩画、古代铭文、古陶等远古物质文化的影子,也能看到年画、剪纸、泥塑等十分民间的元素。远古和民间两者具有共性:源头性,即人类文化的源头,远古是逝去的,民间是活着的;原发性,即溯源而上,它们都是由生命生发;非理性和情感化;此外还有那种不污染与少污染。正因如此,透过韩美林的作品,能够看到生命的本质,以及其真实存在。
这一切,构成了“美林的世界”,其中充满着他对生命、对生活的炽烈情感,对人民、对民族的厚重热爱,对每片土地、每一个人的善意与爱。
“80后”韩美林的“环球之旅”仍在继续……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