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创新力”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12-21 陈莹莹
12月20日,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举办了“发现中国创新力”主题论坛。来自政府机构、高校、智库机构的专家及学者共同分享了中国产业的创新实践及社会变革。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致辞说,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中国的创新开始重新被世界关注,并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新旧动力引擎的交替成为中国面对的独特的挑战。清华大学希望通过搭建全球开放创新网络、探究产业研究新等方法,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为我国的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清华大学校友、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认为,通过清华大学与腾讯的合作,可以加强资源与资源的连接,共同为我国创新研究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牛津大学技术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十人顾问小组成员傅晓岚,《硅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罗?斯加鲁菲,腾讯研究院执行院长司晓,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等人出席论坛。嘉宾们以国内、国际的视角观察中国创新特点,从区域性、产业性及历史性的角度感受中国创新发展。
创新是动态的试错的过程
刘世锦强调,创新是一个动态试错的过程,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够让更多的人勇于试错,以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他通过对创新要素流动与聚集的分析总结道,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一带仍然是科研经费、科学家工程师和专利授权量等创新要素的聚集区,因此创新资源是自发向适合开展创新活动的区域流动的。基于对创新的理解和现状的观察,刘世锦认为聚集试错是中国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傅晓岚在2015年著书《China’s Path to Innovation》,全面分析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并提出中国走的是“开放式大国创新(ope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ONIS)”的道路。该书的中文版将在明年问世。她认为,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创新系统中,民营企业、国企、跨国公司等多种力量主体都在发挥重要作用,并各自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征。未来,中国需要继续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通过不同主体角色的组合及不断演变,通过共同创造引领中国未来的创新之路。
给予中国创新更多的包容
创新的特性和中国当下发展阶段的特点,让给予中国创新更多的包容成为嘉宾们的共识。而对创新失败的容忍,需要从政策、社会文化和企业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才能实现。
在皮埃罗看来,不同的国家是创新有不同的模式,但是每种模式都离不开一代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因此大学的教育的改革意义重大。他希望中美等国的学生可以加强国际化交流,把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聚集到一起发挥更大力量。
司晓讲到,在中国,数据应用的创新使得用户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的速度大幅提升。广泛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在倒逼应用端不断实现创新。未来的竞争是生态系统的竞争,因此腾讯希望以开放平台战略吸引各个领域的人才,实现在创新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吴晓波举例说,以前中国人做鞋希望做到全球最大,而现在中国人做鞋的思维,开始发散到实现定制、3D打印,甚至儿童防丢、运动监测等更加丰富的功能。因此,中国创新已不仅仅存在于大企业,创新正发生在中国的任何地方。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与腾云智库将于2017年就“创新在中国”开展合作研究项目。朱恒源说,希望通过这一项目,总结和梳理中国的创新之路、研究和开发中国创新发展的理论范式、寻找和探索中国创新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