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教授”赵家和引热议:启迪众人向善、向上
来源:光明微教育 2016-7-7 邓晖 张永群
7月4日,本公众号在推送《“雪中炭火”赵家和——一位清华大学教授的生命之歌》,并配发评论《让“雪中炭火”精神绵延相传》;此后两天,本公众号又接连推出《远方的种子——赵家和与受助孩子们的故事》《爱,在无声中延续——记赵家和的接棒者们》两篇通讯,光明日报新媒体平台配合推送,融媒体中心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OMG文化创意工作室制作推出了彩画动漫视频。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广网、网易、新浪等数十家新闻网站转载,@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微博和微信账号纷纷转发,“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等客户端大力推介。
截至目前,动漫视频在腾讯平台浏览次数达7万,在秒拍平台的浏览量达383万次,3万多名网友点赞。读者纷纷给本报来电来函,或在网上留言,表达对赵家和教授的缅怀、敬佩之情。
清华园里,师生们早已被“赵家和”三个字刷屏。
在他生前工作的经管学院,学院党委第一时间向全院发出了学习赵家和精神的号召。该院党委书记高建说:“赵家和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用毕生积蓄资助各地的孩子实现人生梦想。我们要高扬其崇高的理想、学习其优秀的品质,继承和光大其创立的爱心事业。”
“我从未见过赵家和老师,却在许多场合零散地听说过他的故事。”读完本报报道,经管学院博士生李纪琛更加体悟到赵家和的时代意义:“在‘理性人’概念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赵老师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社会、对他人的无限热忱,是真正的‘求仁得仁’。”
感动,并不止于清华园,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持续发酵。
“我是西部大山里的孩子,得到兴华基金会的资助才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网友“贾婷婷”是赵家和资助的2000余名孩子中的一员:“我会努力,不让赵爷爷的心血和期望付诸东流!”
在各平台、网站的转载下,网友们纷纷跟帖回应。他们感佩赵家和的精神境界,“雪中炭火精神带给世人满满正能量”;他们希望媒体继续发出这样有品质、有情怀的报道,“好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希望这样的故事更多一些,让这份爱薪火相传、永存世间。”
更重要的是,赵家和的故事启迪了众人如何向善、向上。
“过去我总觉得帮助别人要在自己有了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后。而事实上,帮助别人只需要一颗无私的爱心就够了。”网友“青果屋”留言说。
“也做一团炭火,在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清华大学研究生李蒙蒙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而这种爱的传承,也让这团炭火更加明亮、炽热。
来自学生的声音
去年,在校内媒体上第一次听到了赵家和老师的故事,既惊讶于他倾毕生积蓄捐资助学2204名寒门学子的动人事迹,也惊讶于他隐姓埋名、不求回报的气节,更惊讶于他一生的选择和坚守,求仁得仁,慨当以慷。他在癌症晚期舍不得“上”进口药;一件1美元的化纤毛衣穿了十多年····对自己极为“吝啬”,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至极。作为清华金融系的创始人,著名的金融学家,赵家和老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教会他人如何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做“最理性的投资”,同时,他却用一生践行什么才是 “最聪明的投资”,诠释着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赵老师的无声大爱一直在默默延续,也感召呼唤了更多的清华人加入这场爱心活动。赵老师一生做执念的,正是对于人间的大爱,这应当是当下每一位年轻人追随的精神标杆。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准新闻工作者“,我愿意,将赵老师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年轻朋友;我愿意,号召更多的年轻人,继续传承这份对社会和国家的担当与责任。愿这份大爱可以驱散“功利主义”的阴霾,在新的时代中历久弥新。
——朱天牧(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平凡而高贵的一生,雪中炭火,燃尽自己,了无遗憾,赵家和老师用他“德”润泽后人、砥砺来者。作为经管一员,我希望能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习赵老师的炭火精神。
——常子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
眼泪不由的滑落,心疼老先生在生命最后不舍得花钱给自己看病,心疼老先生一美元的衣衫一直不舍得仍……老先生一生谦虚谨言,坚守着自己唯一的原则,相信先生送出的这团炭火,一定在西部地区熊熊燃烧,不断的发光发热!
——郭四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
作为祖国的青年一代,即将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我们经常谈到,要心怀天下大公。那究竟什么才是为公?赵家和老师用他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担当与信仰,什么是大公。
——郭穗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
赵老师一生的追求,是做事。这句话在我脑海里回荡了好久。仔细想想,做事,做实事这么简单纯粹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却已经做不到,敬佩赵家和老师。
——汪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
赵家和教授的事迹让人弥足感动。作为清华的学生,虽然没能上过赵家和先生的课,但是能够学习到他的事迹也是一种幸运。赵先生的一生都与清华密切相关,他把自己的精力投放在如何为更多人做好事情上。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涤荡着很多人的时候,赵老师选择用一生来坚守,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也体现了百年清华的家国情怀。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怀念赵家和先生?因为他体现了我们对人性美好、对师德崇高的期盼,他做到了很多人期望做到却没能做到的事情。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能够坚持不懈把一件好事一直做下去;更难的是在做好事的时候,能够不求名不求利,隐姓埋名。他让我感触特别深、也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一句话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就不做了,做就做点雪中送炭的事情。他的一生做到了这一点!
——郑润民(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硕士)
我从未见过赵家和老师,却在许多场合零散地听说过他的故事;只到有一次采访陈章武老师,在一个上午的长谈过后,赵老师的形象才真正鲜活在了我面前,这是一位出色的教授,一名优秀的党员,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好人。
在“理性人”概念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赵老师的故事愈发凸显了价值。凭借一身本领和后来积累的财富,他完全可以享受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他克勤克俭,隐姓埋名,彻底裸捐以支持寒门学子,这里面体现了他对名利的极其淡泊和对社会和他人的无限热忱。
面对绝症,赵老师无惧无畏,在离别之际,他甚至还捐献了自己的遗体。
我相信,赵家和老师是“求仁得仁”。
——李纪琛(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
第一次听说赵家和先生的名字,是“赵家和基金”,然而却不知道赵老师身后有那么多故事。我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每天在赵老师建设的学院里学习、生活。清华经管,并不像其他经济院系,悠久完整的历史,这里植根很早,但现如今的经管学院确实从上世纪80年代才建立的。在这里,我们常常听说一些建院老前辈的故事,而他们的名字当中,却很少有赵老师出现,然而,他才是学院真正的拓荒者。
很难想象对于经济管理完全不了解的他,可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主张加强金融专业,建议增开公司财务类课程,甚至制定金融系的整个教学大纲,更加难得的是,此后的事实证明,他这些“急国家所急”的判断是正确的。虽非学术大师,也没有著作等身,但他不求自身发展,只问奉献集体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雪中送炭的他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卓越的行动力,是真正践行行胜于言的清华人。
——刘瑾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
一篇迟到四年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的无声大爱,他78年的人生历程与教育帮扶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病重之时不舍得用进口药,不舍得住高级病房,他一生的全部储蓄都捐给了贫寒学子,爱洒陇原大地。汇款单上“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的签名是赵家和教授一生教书树人,扶贫育才的注脚,情系寒门学子的老教授的无声大爱让人感慨,感动,感佩!在这个快速前进的时代,还有一位老教授瞩目华夏大地上还不发达的地区,瞩目山村学堂里的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瞩目寒门学子的漫漫人生路,他倾尽家财而无悔。
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清华人心怀家国,行胜于言的担当与理想,赵家和教授身上凝聚的雪中炭火精神闪烁着德与善的光辉,行健不息,厚德载物,赵家和教授常说自己是一名平凡的清华人,而正是这种低调与平凡却更加折射了他一生善行的崇高伟岸,带给世人以满满正能量,激励着更多清华人崇德向善,深自砥砺。
——洛文杰(清华大学马克思学院学生)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