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昨办悼念仪式 读者赶到杨绛家中送别
清华送校友 旧居跪先生
来源:法制晚报 2016-5-26 李东 马晓晴
在杨绛去世的消息刷遍网络的同时,更多的读者希望用更庄严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大先生。
昨晚,数百名清华师生在清华园里以点蜡烛和折纸鹤的方式来表达对校友的悼念,而在昨天下午,已经有几位读者赶到杨绛先生在三里河的家中,面对旧居,睹物思人。
奖学金激励学子 清华园纸鹤悼校友
昨晚9点,约500名清华师生到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门前在蜡烛摆成的心形前鞠躬、献花悼念杨绛先生。
昨天上午,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在学生们的朋友圈传开,学生们约好时间过来“送送杨绛先生”。昨晚8点半陆续有学生到达图书馆门前,晚9点时,这里聚集了约500人,手里拿着白花,静默站立。
印有杨绛先生头像的背板摆在图书馆门口后,一名男生在上面一笔一画写下:“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生命,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接着,学生们依次鞠躬、献上白菊花。
机械工程专业大四的石姓学生表示,上初中时,开始读《围城》,里面传达的价值观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在电视上看过关于杨绛先生的报道,使她产生对清华的向往。
“虽然没有与杨绛先生面对面交流过,但她的治学精神带给我很多启发。来送她,表示感谢。”
2001年,钱钟书、杨绛把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在捐赠式上,杨绛说,“设立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截至目前,已有614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受到资助。今年获奖的一名机械学院大四学生表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我们仨》:“杨绛先生的书里传达的对婚姻、职业的思考给了我启迪。得了‘好读书’奖是对我的鼓励,鼓励自己进行更多思考。”
与现场悼念同时进行的还有“折纸鹤寄哀思”。在清华万人礼堂的一间活动室里,30余名学生晚9点开始拿白纸折纸鹤,纸鹤将挂在悼念现场周边,寄托校友的哀思。
曾教读者学英文 旧居前百合送先生
昨天下午,法制晚报记者来到杨绛位于西城区三里河的小区寓所,但家中并没有人。她的家很容易辨认,因为整栋楼只有这一家至今没有封闭阳台。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1977年搬到这里的,钱先生在此完成了《管锥编》、《槐聚诗存》等著作。他去世后,杨绛先生继续在丈夫的书桌前伏案,年逾九旬写就《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近作。
住在杨绛先生家对门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杨绛先生几乎从不出门,也不与邻居往来,她并不清楚杨绛先生生病住院的事情。
昨晚6时50分左右,三名杨绛先生的读者来到杨绛先生家楼下进行悼念。他们纷纷磕头、鞠躬,表达对杨绛先生的悼念之情。
在前来悼念的人中,一位自称是杨绛先生朋友的李頲先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李頲买了一束百合花放在了杨绛先生的楼门口,并哽咽地在纸上写下:“能够与您相识是我毕生的荣幸,您一路好走!”
李頲告诉记者,2000年12月,还在念高中的他,查到了杨绛家的电话号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电话。他告诉杨绛先生希望可以到家中拜访,学习英文。令他没想到的是,杨绛先生欣然同意了。
杨绛先生在家中接待了李頲,还和他一起讨论如何学好英文。后来,李頲又分别在2002、2007、2010年多次到杨绛先生家拜访,并成为了朋友。杨先生还在李頲出国留学前为他题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资鼓励。
在得知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李頲连忙赶到杨先生家中悼念,但由于家中无人,只得将鲜花放在楼门外,磕头感谢后便离开。
2014年7月16日,杨绛先生103岁生日之际,记者曾到杨绛先生家中探访过,但也未曾与之见面。接待记者的是一位为杨绛先生看家的王先生。王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不受外人打扰,杨绛先生在过生日前一周就住进医院“躲清静”。
记者还记得当时杨绛先生家中的样子。布质的沙发、木色的书架、磨得有些发亮的水泥地板、四面涂白的墙壁。满柜的英文书籍之间,摆着一幅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的合影,照片中二人笑得十分开心。客厅中放着一台电扇,“每年夏天杨先生就靠它吹风降温。”王先生提到,老人不爱吹空调,因为“她用不习惯”。
《杨绛全集》正加印 看一遍经典忆大师
记者今天上午在三联韬奋书店看到,一楼进口处醒目位置已经放上了“杨绛先生作品集萃”的标识,《我们仨》、《洗澡》等作品被摆放在桌上。不少读者驻足阅读,更多的读者买了直接带走。
记者在当当网等图书销售平台看到,《我们仨》已经售罄,目前处于预售状态。
《我们仨》的责编张荷告诉记者,《我们仨》一共出了普通本、珍藏本、图书馆文库本以及小精装本四个版本,迄今销售已经超过200万册。人民文学出版社周绚隆表示,《杨绛全集》自从2014年出版之后全套销量达到几千套,已经加印过一次,目前正在第二次加印中。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