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园里的马拉松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6-4-14 陈彬


  “一、二、三,加油!”

  这声“加油”是站在清华大学操场上的3200多名清华学生、老师和校友一起喊出的。作为集体热身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随着这声“加油”声的散去,师生们将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内准备一下装备,喝足水,然后到起跑线集合。在那里,他们将等待发令枪的最后响起。

  这里是4月9日的清华操场。在下午2点,发令枪声响起,师生们奔跑着踏过起跑线。第二届U-run2016清华大学校园马拉松正式拉开帷幕。

“无奈”的校园长跑

  清华大学与长跑似乎有一种解不开的缘分。而对这种“缘分”最为了解的,无疑就是清华校园里的体育人。

  “应该说,重视长跑一直是清华重要的体育传统和特色。”在此次马拉松赛事之前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向记者们介绍说,从1998年开始,清华学生在体育课上男生测3000米,女生测1500米,加上2008年开始的课外“阳光长跑”,长跑项目共占学生体育课成绩的30%。

  自2001年起,清华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人数最多时达到6000多人,占参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近年来,“北马”限制参赛人数,2014年清华只有两百多人成功报名。“为了满足同学们参加比赛的愿望,清华决定从2015年起举办校园马拉松赛,并成为‘校庆月’的特色活动之一。”刘波说。

  这样说来,清华举办校园马拉松,多少还有些“无奈”的味道。然而,正是这一“无奈之举”,却在短短两年间成为了学生们热捧的对象。

  据统计,2015年清华首届校园马拉松比赛就吸引了2200多名师生参加,而今年的参赛人数比去年又多出1000人,其中仅学生参赛人数就达到2300多人。

  “这仅仅是参赛人数,报名人数要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为了控制人数,我们甚至要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谁能成为参赛选手。”刘波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还吸引了300多名清华校友回母校参赛,其中还包括了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这样的“知名人士”。在所有参赛选手中,已经76岁高龄的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王凤生成为了最年长参赛者,而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这一赛事了。

“跑完就行”

  清华大学的校园马拉松赛共分两个比赛长度,分别是十公里和半程马拉松。很多第一次参赛的学生考虑到身体情况,大部分选择了长度较短的十公里,但也有例外,比如今年刚上大一的吕一铮。

  吕一铮之前就很喜欢运动,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参加此次比赛时,他的回答很是干脆:“因为有比赛啊。”

  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吕一铮就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另一次长跑赛事。据他介绍,从入校开始,他就在清华的校园里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体育氛围,这让他很开心。

  “从一开始学校就向你们灌输这种意识?”

  听到记者的这句问话,吕一铮有点不高兴了:“这怎么能说是灌输呢?这是一种体育文化的传统!”

  就在吕一铮和记者“较真”的时候,和他一个专业的学生任天就站在一旁。任天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比赛了。他们两个人之前就已经认识,但吕一铮一口否认自己的参赛和自己的这位“师兄”有关系。“他没有影响我,就是我自己想来的。”

  有人却和吕一铮不同。

  刘奎达和李家栋是同寝室的室友。今年,两人第一次参加了十公里的马拉松。而他俩的参赛就与另一位室友的鼓励有很大关系。

  “去年他跑完之后跟我们说,跑跑挺舒服的。”刘奎达说。于是,到了今年,三个人便一起报名了。至于成绩,李家栋笑了笑:“跑完就行。”

  与参赛本身相比,对于成绩,似乎并没有太多人在意。在记者的采访中,并没有一名参赛选手对自己的成绩有太多的期许。记者得到更多的是与李家栋相似的回答——能坚持下来就行。

  至于原因,一名学生这样回答:“我们想体验的是长跑的乐趣和对自己的挑战。与此相比,跑得多快有什么意义呢?”

不想将它办成“赛事”

  虽然学生们并不太在乎成绩,但作为一场比赛,最终还是要决出胜负的。

  经过一下午的比拼,绝大部分参赛师生都坚持完成了比赛。其中,十公里男子组的冠军跑出了40分27秒的成绩,女子组冠军仅仅落后男子组5分钟的时间。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用时1小时29分51秒,女子组冠军用时1小时43分17秒。

  相比于有些枯燥的数字,或许胜利者的奖牌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而在清华的校园马拉松赛上,这样的奖牌并不仅仅属于“胜利者”。

  “在我们的比赛中,每一位坚持跑完全程的参赛者都会获得一枚纪念奖牌,而且我们的奖牌会设计得富有清华特色。”刘波说。

  在这枚小小的奖牌上,其实还寄托着清华体育人一个大大的梦想。

  曾经在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男子100米金牌的“眼镜飞人”胡凯现在的身份是清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体育部副主任。他也是此次校园马拉松赛的组织者之一。在采访中,他说他们并不想仅仅将校园马拉松办成一个“赛事”,而是更希望将其办成一个“传统赛事”。“在此之上,我们更希望其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目的,他们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植入了很多校园文化的元素,那枚小小的奖牌就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大家之所以觉得这枚奖牌珍贵,是因为我们每年都会在奖牌上设计代表清华文化的不同元素,如果连续参加四年就能集齐一套。”胡凯说,这样说就系往往从文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熏陶,保持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今年,在那枚金光闪闪的奖牌上,设计的图案是清华的标志性建筑——二校门。两年后的2018年,或许这枚奖牌会成为某位清华学生手中四枚奖牌中的一枚,不知道那时,这位学生想起两年前回响在清华操场上的那声“加油”,会有怎样的感慨与唏嘘。

编辑:苑苑

 

2016年04月14日 15:29:3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