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清华班”:空军飞行员培养新模式的探路者
来源:中国空军网 2016-4-11 李开强 康凯
记忆的流沙,在追溯一个四季的轮回。
2015年4月14日,28名空军首批“清华班”飞行学员在空军航空大学某基地圆满完成了初教机单飞训练任务,开始了逐梦蓝天的精彩人生。
4月16日,首批“清华班”学员联名给军委许副主席的信中写到:“当威武的中国空军飞行服成为我们的皮肤,当舒展的机翼成为我们翱翔蓝天的翅膀,我们会坚定自己的梦想,把‘人民空军党缔造、人民空军忠于党’的誓言铭记心中,把‘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的情感化作行动”。
5月11日,全体“清华班”学员收到了许副主席百忙之中的回信,他们备受鼓舞。信中这样写到:“前段时间看到了你们的报道,为你们高兴!蓝天是有信仰、有知识、有勇气的人的事业,祝年轻的战友们再接再厉、砥砺前行,为强国梦、强军梦和空军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年后,又是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56名空军首批“双学籍”飞行学员同样放飞蓝天,踏上了试剑苍穹、矢志飞行的无悔征程。
2011年,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是以前瞻的眼光、站在未来高科技战争高度设计当今的人才培养,是对加快高素质飞行人才生成有效途径的一次大胆探索。2014年7月12日,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28名空军首批“清华班”飞行学员顺利毕业,并以93%的初教机成才率创空军历史之最。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说:“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批以现役身份入学、现役身份本科毕业的清华学子,是空军和清华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工作以来,结出的第一批硕果。”
还记得去年“清华班”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司凡,他曾告诉记者:“当我驾机升空,沿着机翼俯瞰大地时,激动的心情已经无法抑制,回头看了看没有教员了,想都没想便‘放肆’地接通了机内通话大声地呼喊:‘我飞起来了!我飞起来了!’”
可以说去年空军首批“清华班”学员,是顺应新时代军事变革的要求,为满足空军战略转型和跨跃式发展,加强飞行人员队伍建设需要的“探路者”。2012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空军在此前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探索的基础上,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这是空军部队培养高端军事飞行人才的又一次探路前行。
担负此次空军首批“双学籍”飞行学员承训任务的空军航空大学某基地及时总结首批“清华班”飞行学员培养经验,改进教学训练方法,将飞行安全习惯养成、锻造果敢泼辣作风贯穿于飞行训练全过程,不断向地面准备要质量,向座舱、模拟机要质量;科学利用Lock on实验室,引入“模拟对抗”,不断强化竞争意识、空战意识;深入拓展“铁血雄鹰”铸魂工程,砥砺学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军人血性,集聚能打仗、打胜仗的意志力量。
当记者今年再次来到司凡起飞的这个训练团时,最后一个圆满完成单飞任务的“双学籍”学员王子豪令记者印象深刻。面对单飞成功,他有着与司凡不同的表达方式。刚下飞机,他就跑到带教教员张自然面前,敬了一个标标志志的军礼。他说:“师傅,谢谢您在我最迷茫困顿、摸不准技巧、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没有放弃我,谢谢您……”说着说着,眼睛湿润了起来。
张自然一把搂过自己的“徒弟”,欣慰的说:“好孩子,你没让我失望,师傅真为你高兴!”从司凡的强劲起飞到王子豪的平稳着落,标志着空军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飞行人才战略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首批“清华班”到首批“双学籍”,改变的不只是对象和称呼,改变的是飞行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的是培养渠道,提高的是空军新时期战斗力生成标准。负责空军首批“清华班”和首批“双学籍”飞行学员承训任务的空军航空大学某基地主任孙兆福说:“这两批学员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储备丰富、学习能力强,但此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培养‘双学籍’飞行学员,学员文化起点的增高和基础的加厚,也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挖潜,积极寻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长点,把好的生源和好的资源利用好、管理好,加快内涵式质量效能型发展道路的进程,为空军发展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优质战斗力。”
编辑: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