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高中教改:方案有了,挑战来了

来源:人民日报 2015-10-19 赵婀娜

  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与关键词,原因是多方面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案与配套意见的出台,上海与浙江的先行探索,大学先修课的如火如荼,“互联网+”对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对于绝大多数高中阶段教育者来说,深化改革、探索改革的未来路径、解决当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难题是主要的探索方向。

  17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迎来百年校庆,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同时举行。论坛上,围绕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当前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挑战,专家学者们展开讨论。

学科教学改革真的凸显育人价值了吗?

  “当前,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作为中间段的高中,在普及任务不是那么繁重的情况下,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育人的问题和质量的提升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分析。

  如何提升质量?一段时间来,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标的修订工作,并提出了学校核心素养的理念。在即将颁布的《高中新课标》里,还特别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的质量标准。

  “遗憾的是,尽管过去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学科育人的效果与目标仍有差距。”申继亮分析:例如,目前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公共必修部分都有理化生,其目的除了掌握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但是,我们的学生到今天为止,除了能比较娴熟地做题以外,在做人、做事方面是否充分体现出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质疑与批判的精神?是否在生活中有对真理的敬畏,遵守规则的意识?所有的教育者应当反思,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否已被很好体现。

  申继亮谈到,“在今后一个时期,除了认真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以外,还有很多改革工作要做,特别是学科教学改革,要真正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不仅体现在理念上,还要在方式、方法上强化育人模式改革。”

面对高考改革方案,高中真的准备好了吗?

  作为这一轮高考改革的先行者,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介绍,“浙江高考新政给了孩子四条通道:统一招生、提前考试、单独招生、三位一体。”具体来说:第一,语数外统一考试,其中语文、数学国家级考试,数学不分文理,外语社会化考试,考两次。另外还有针对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必须要完成的学业。浙江设计了七门功课,由孩子自选三门,作为参加有关高校录取的考试科目。由此,选什么样的科目、什么时候考、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展示自己的学业状态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孩子由过去的被动转为主动;第二,老师从买方市场进入卖方市场,学生选择老师,这要求老师有人格魅力以及能胜任教学工作;第三,在改革过程中,学校渐渐形成了学科特色群,出现一批顶尖的学科和学科群。

  有专家分析,高考改革同以往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赋予了高校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结合这次浙江高考方案中的七选三考试,各门科目排列组合有35种之多,学生的选择分布是不均匀的。对于高中来说,未来比较理想化的趋势应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有自己的优势课程群,即提供八九种选择。鼓励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结合兴趣特点来选择高中,而不是像以往根据分数选择。

  “我们可以借助这次高考改革的机会,促进高中学校办学特色,特别是课程特色的形成。这要求学校有意识地规划课程,认真分析学校有什么历史积淀和优势,面临的学生群体有什么特点,从而有意识地形成优势特色课程群,吸引专长的学生,引领学生的选择。”申继亮分析。

  高中教育的办学特色,并不是个新概念,但是当前被提到如此紧要和迫切的位置,专家与学者有着特殊的考虑。

  从国际视野来看,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人才培养需要一种新的格局,一种国际的格局,不管是高考改革、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不进入到这个格局中是不可能的。”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指出,“但关键问题是,中国的教育、基础教育自身会带着一种什么样的痕迹进入这个格局?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而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换句话说,想要在这样大的国际格局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不是单靠分数,而应有我们自己的特色,中国教育的特色。”

  (潘庭玉参与采写)

 

2015年10月19日 15:27:0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