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携手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建全球创新学院,设实体校区和教育科研平台
中国高校首次赴美办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6-20 万玉凤 刘蔚如
想象有这么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通力合作、共同创新,那里既充满大学学术的无限活力,也满载业界拼搏的实践真知。这正是全球创新学院创立的愿景。
美国当地时间6月18日,由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在华盛顿州西雅图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到美国办学,也标志着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平台正式建立。
清华的一小步,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步
“全球创新学院的建立表明,清华大学在推动国际化办学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也反映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各类资源融合办学的新趋势,当然也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自信。”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
全球创新学院将由微软公司出资40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以西雅图地区的全新设施为基地,开辟建立新的独立校区。它犹如一个创新实验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新型高等教育模式的实践基地。
在这里,学生将通过项目实践、团队合作和经验实践进行学习,学院鼓励学生直面挑战,并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全球创新学院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勇于尝试、不惧失败的环境,学习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在当今快节奏的创业环境下,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邱勇说。
学院的首个学位课程计划于2016年秋季开课。这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学位项目(筹建),首批招生人数为30至35人。学院还将推出更多学位及其他教育项目,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也将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确定未来实际需求的研究领域和指导学生解决现实技术难题等方面提供帮助。
注重融合创新,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
全球创新学院将面向全球招生,面对招揽来的全球英才,将如何培养?
“在环境、资源、健康、发展等全球性难题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应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邱勇表示,“创新”将成为这个新生学院的至高法则,“全球创新学院将注重创新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依靠的是3个特点:国际合作办学、跨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邱勇强调。
按照规划,全球创新学院将重点针对战略性创新领域开展教育和研究,涉及领域包括互联设备、智能城市、移动医疗、清洁能源等。全球创新学院提倡融合创新,两校将分别选拔优秀师资任教,并依托“多方师资联合聘用制度”吸引全球优秀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不设任何院系架构,全部采用项目学习的教学理念授课,学生在完成相应学分后,同时获得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两校相应的学位。
在此培养模式下,跨学科、跨文化、实战、创新领域、产学研融合等将成为未来学院办学的鲜明方向。
“全球化对交叉、创新、异质性人才的呼唤日盛。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打破以往中国高校中专业壁垒森严的格局,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邱勇表示。
“全球创新学院将为学生提供无限机遇,融合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教师、专业人员、行业领袖和企业家,扩展四维空间,培养富有探索精神和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未来领导者。”华盛顿大学校长安娜·玛丽·科斯说。
共建开放平台,整合各界资源协同发展
全球创新学院将设于美国华盛顿州大西雅图地区东部,毗邻大西雅图地区的多个科技走廊。学院配备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包括计算和设计实验室、原型模拟区及协作演示区。
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两校优质教育资源外,微软公司将通过选拔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实战导师、提供实训项目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伟大的学府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创新学院彰显了这样的雄心。”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说道,“微软支持全球创新学院是因为我们坚信,科技能够赋予每个人更强的动力去成就不凡和探索解决全球的重大挑战。”
另外,全球创新学院还将继续招募合作伙伴,包括高校、企业和非营利研究机构,为广泛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与过去相比,现在基础科学从研发到应用的时间被大大缩短。通过这种优质教育与前沿产业的紧密结合,我们希望能向全世界输送更多了解全球、理解中国的科技领袖与企业精英的后备人才。”邱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