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创业的校企对话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6-11 陈彬
五四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清华大学的创客们回信,鼓励他们从事创业创新的一些行动。此事对清华校内外立志于创新创业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份最好的青年节礼物。
就在不久前,也是在清华的校园里,一场关于高校创业的论坛如约而至。论坛的主题依然是如何扶植高校学生创业,建设高校创业的新生态,但对话的双方却不再是总理和学生,而是换成了学校和企业。
在这场由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主办的高校创业新生态建设论坛上,这两个与学生创业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攸关方,展开了一场关于“需求”的对话。
企业:我们想真正找到需要的人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创业的第一步是“就业”,也就是先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然而,对于这些能够给予他们经验和历练的企业来说,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是否达到了他们的要求呢?
郑明建目前是一家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老总。这几年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简历,他基本上是不看的。对此,郑明建给出的解释很直白:“作为企业家,我需要考虑人力成本。”
“比如做电商,我们需要摄影方面的人才。”郑明建说,“当学生应聘时,我让他们按照互联网思维帮我拍一下。最终,他们拍出来的产品,甚至不如公司里那些刚入职、仅仅有高中学历的员工好。”
在郑明建看来,大学教育要将商业模式植入到学校,学生进入公司后要能马上适应岗位需求。“他的职业技能应该在中等水平。”当然,郑明建也承认,这对高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论坛的发言中,企业家们对于高校大学生最大的不满,就在于无法与企业的需求很好地衔接。“从大学课堂出来的学生,一定要经过社会洗礼的过程。企业家可以培训学生,但很多学生稍微摸到些门路后,马上就到其他企业了,这是我们最痛苦的。”论坛上,一位企业家说。
于是,如何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就成为了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企业想找到需要的人,就会对教育有所要求。然而,学校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经历。”曾经,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学院院长王建平问一个系主任,他的课程是怎么设计的。该系主任回答,他上大学时就上这些课。王建平又问:“你上大学的课是谁安排的?”系主任回答,是他的老师安排的。王建平追问他的老师为何这样安排?系主任说他老师的老师就这么安排。
“大学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上世纪50年代安排的,谁都没有改。在这方面,校企要加强合作,企业要有学校的颜色,教育也必须有企业的颜色。”王建平说。
学校:我们需要商业模式
如果说企业针对那些“先图立足,再谋发展”的学生,希望他们可以带着足够的能力谋职的话,那么高校则针对在校期间就怀揣创业梦想的学生,希望企业能够主动走近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我们需要的是企业家的商业策划,也就是商业模式。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商业运营模式,如果没有商业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发言中,攀枝花学院校长黄双华如是说。
解廷民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他所在的学校基于国家创业政策的匹配,一些大学生手中是有一些创业资金的,但这些资金花不出去,因为他们缺少好项目。“我们缺一个创业导师和创业教练。”解廷民说,如果有好项目被他们选中,或者他们自己有好的项目,希望企业导师能够帮助学生们开展并持续关注。“如果项目能够有导师跟上的话,可能就会持续稳定。”
对此,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余潇潇表示,对于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离市场还很远,如何把创意、技术真正和市场相结合,首先就需要企业能够提供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同时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平台和产品渠道。
“对于天使投资人来讲,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天使’,除了他们能投入资金以外,更多的是需要他们给予创业者方方面面的指导帮助,为他勾画项目的成长前景,引入商业模式,引入资金。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企业家投入精力和真诚,真的帮助项目成长。”余潇潇说。
学生:我们需要耐心
除了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彼此提供帮助之外,对于高校创业的主体——学生而言,他们也需要校企共同为他们提供一种支持,这就是一份足够的耐心。
在论坛发言中,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表示,尽管大学生创业可称为一种“新生态”,但是我们仍然要有足够的耐心。“大学生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很长的时间,学生们也需要长时间经历挫折和失败,他们应该有着坚韧的耐心。整个社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公众,对于大学生创业都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史宗恺说,否则,我们可能会禁锢学生的心态,也不能够宽容他们在此过程中要承受的失败和挫折,如此,创新创业的新生态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培养创业者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过程。培养创业者、孵化项目的过程需要更多时间、耐心和包容,使这个项目和人成长起来。”发言中,余潇潇表示,我们需要给创业学生足够的时间尺度,“对很多创业者来讲,第一个项目是失败的,第二个项目是失败的,但只要过程当中有成长、有收获,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能等来成功的那一天”。
对此,论坛上有发言者表示,高校对于给创业学生足够耐心的呼吁,给企业经营者提出了一个思考。
“接下来,您的业余时间该怎么分配,因为培养创业者需要爱心、耐心、精力,还需要给他们找平台。您的业余时间是用来打高尔夫或是其他的休闲娱乐,还是从此以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挤出一份您的业余时间,到大学讲台上,到大学校园牵手孩子,用您的精力、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孵化?这个问题需要您认真考虑。”这位发言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