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ABC”改革:理念比形式重要
来源:解放日报 2015-5-20 朱军
清华大学取消百分制,改为等级制,一石激起千层浪。清华大学日前宣布,全面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学生的成绩单上将看不到百分制的分数,以A、B、C、D等12档等级代之。百分制改等级制并非清华首创,但是在一个高考状元云集的大学推行,其示范效应值得关注。
本质上说,百分制和等级制只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都属于一种“等级制量表”,无所谓优劣,只有评价精确度的差异。拿最近热播的《虎妈猫爸》做比方,百分制更像虎妈的教育理念,考100分排第一名才是妈妈心中的好学生;等级制更接近猫爸的教育理念,分数只是参考,更加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
如清华校方所言,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下,“A+只是证明学生对该课程特别有兴趣,是一种荣誉。”可见,“等级制”模糊了学生学业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及家长对实际学业成绩和排序位置的心理敏感程度,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学业评价的反馈与促进作用。
百分制与等级制之争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由来已久。清华大学在历史上也多次纠结于改与不改之间,建校初期、西南联大以及五六十年代也都采用等级制。百分制和等级制只是适应不同时代需求的教育手段。当下改革的必要性在于,百分制在应试制度的催逼下,往往异化为一种“分数崇拜”。从孩童时期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中学阶段“拜状元”成风,“分数崇拜”所呈现出的“中国式教育”似乎又让人看到科举的影子。即便是汇聚了全国学霸的清华校园,学霸们也纷纷“刷课”,让一些探索性、高难度的课程因为难拿高分门可罗雀。这一分数大棒下的“胜利大逃亡”,正是清华等级制评价改革的初衷之一,也折射了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内在困境。
教育专家曾经在谈及类似现象时总结,人异化为物,用分数把学生异化为工具,这些表面上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从更深层次上说,凝固在这一异化的现实里的远不止教育界和学生群体,这是一具当代众生的群体像:他们是望子成龙的“虎妈”,商家的“状元红”,媒体的“状元经”,房地产商的“学区房”,甚至也包括地方的GDP……他们都是绑在“分数崇拜”以及相关利益链条上的“考生”。
百分制与等级制之间的犹疑彷徨,反映出教育界在教育评价功能的理念上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布鲁姆《教育评价》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就是“教育的功能:挑选还是发展”。百分制是一种“挑选”式教育,而等级制倾向于开发一种“发展式”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体系要从重视传统的鉴别和选拔的功能转向发展和促进的功能。
清华的等级制改革不简单是有关“ABC”的改革,而是提醒我们,教育改革要放弃拿高分争排名的功利观,从根源处,从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的“ABC”入手重塑“发展”的教育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