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圆圈 一个开端
清华和普林斯顿学者在京研讨生命科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3-24 王珊 姜天海
从清华到普林斯顿,从普林斯顿再到清华,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自己就好像转了一个圈。近日,清华和普林斯顿大学两校专家聚首清华,探讨生命科学的发展,让他非常开心。
会上,两校生命科学领域著名专家和学者围绕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致病机制及相关领域研究,相互交流学术成果,展示当前各分支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过去几年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的两院院士Thomas E. Shenk是第一位演讲者,一直以来,他主要研究腺病毒、DNA肿瘤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基因功能和发病机理。此次,他的演讲题目是《长寿蛋白是古老的病毒控制因子》。
在Shenk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长寿蛋白的存在可能会阻止快速的抗性进化,而从新一代抗病毒药物的角度来讲,这是蛋白中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家族。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讲席教授、美国微生物学会会长Lynn W. Enquist主要研究疱疹病毒的发病机理。“以病毒学研究为例,现在最重要的挑战是要找到更好的治疗法、疫苗,这就需要理解病毒进化、病毒生态学,理解各种病毒在世界中产生的影响。”Enquist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找到抗病毒的药物,而是理解病毒的机理。”
当然,研发快速诊断工具也是必需的。Enquist指出:“有时诊断产品和抗病毒药物是携手共进的,如果诊断产品快速准确,你就能够配以很好的抗病毒药物,否则你都不知道要使用哪种抗病毒药物。”
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系系主任Bonnie L. Bassler教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细菌利用群体感应互助互生的场面,并提出了通过抑制群体感应来抑制细菌致病性的方法;作为癌症研究领域的专家,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康毅滨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乳腺癌细胞转移特性的起源和进化历程;普林斯顿助理教授Alexander Ploss则从他一直在研究的肝炎病毒入手,进行了寄主屏障分析。
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国的合作。合作对于全球生命科学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而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好处也益发凸显。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Babak Javid说,中国有丰富的资源,不仅是材料资源,还有很多与疾病相关的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与专家的智慧相结合,同时培养出新一代的中国科学家,将有利于解决这些疾病和问题。
Javid本人也是这么做的。2011年,他加入清华大学医学院,现在已是清华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研究中心副教授。
“大家都想解决生命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希望这次论坛能够激发思想的火花。”Javid说。
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向烨试图通过解析噬菌体phi29尾部蛋白的结构来研究噬菌体将DNA分子注入细菌体内的机制。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李蓬教授带来了她对脂滴融合的生化生理学机制的理解;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陈晔光利用详实的实验数据展现了Dapper1 通过诱导 Dishevelled蛋白的自嗜降解而抑制Wnt信号的过程。
“这次研讨会只是清华和普林斯顿交流合作的开始,以后我们将更多地在生命科学领域合作。”施一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