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支教改变远方孩子的一生
来源:北京晚报 2014-7-29 孙乐琪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员们的格言。自1998年至2013年,清华大学先后向西部选拔输送了218名支教志愿者。刚刚结束服务的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如今分别从西藏、青海、甘肃、河北等支教地,完成任务回到学校。这20位年轻人,回忆起这一年的青春时光和支教故事,都格外感怀。在他们的帮助下,有的孩子获得了新的机会,有的孩子增强了“做自己”的信心,有的孩子告别了没有热水喝的冬天……
宣传“自主招生” 开辟升学新路
2013年8月,刘通随河北支教队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进入了这里唯一的一所高中——阜平中学,担任物理辅导老师。支教的这一年,令他格外有成就感的是让这些山区的孩子们了解“自主招生”这条走进名校的新途径。
“河北当地的教学水平其实是不错的,虽然是山区,但学生们的素质与城里孩子相差无几,但是他们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非常不自信。学生们都听说过‘自主招生’,但他们心里总觉得自己‘肯定够不上’,‘清华、北大那样的名校才自主招生呢,我肯定没希望’。”为了改变这些固有的观念,让学生们了解“自主招生”、参与“自主招生”,刘通和支教队员们可没少下功夫。
刘通将工作分为宣传、引导和辅助三个部分。“宣传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告诉他们,‘自主招生’这件事,你们是可以做到的,要建立尝试的信心。引导是修正他们固有的错误的认知,告诉他们,‘自主招生’的学校并不只有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全国大概有七八十所高校都有‘自主招生’的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符合自己条件的高校。辅导则是帮助住校的一大部分学生,解决接触网络、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刘通回忆,在“自主招生”考试前两个月里,队员们把每天的午休时间设为答疑时间,还收集了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贴在教室里。为了帮助学生备考,他们还想方设法找到了往年的试题及答案。到了招考季,他们反复帮助学生修改推荐材料,传授面试经验。
在支教队员们的积极帮助下,阜平中学今年共有20人次获得了全国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降分或录取优惠。获取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主要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刘通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有一名同学高考考了605分,河北省理科一本线是573分,他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如果按正常的录取成绩,大连理工在河北的录取线大概是650分,在比投档线少了45分的情况下,由于参与了‘自主招生’的考试,这位同学考取了心仪的学校。”刘通感到非常欣慰。
学生爱戴支教生 自罚帮忙做值周
法学院的孙彤参与支教的学校是西藏军区八一校,在这里,他和他的三名清华同学与藏区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至今讲起支教的故事还令他动容。
“支教时,老师们有每周五轮流打扫办公室卫生的惯例。我所在的办公室面积较大,有时候忙不过来,老师们会找一两个‘小帮手’来帮忙。”开学第二周,刚好赶上孙彤“值周”,一位名叫丹真索朗的同学,因为没有按时交作业,被孙老师小小惩罚了一下,让他协助自己打扫办公室。小索同学打扫得非常认真,并向孙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承诺以后一定按时交作业。
不知道多少周过去了,小索同学一直信守着自己的承诺,交作业的情况非常理想。可是有一天,课代表来交作业时,向孙彤报告,“今天有一个同学没交作业,正是小索。”孙彤当时非常生气,小索对学习的兴趣正在一点点提升,好不容易改掉的不交作业的毛病,为什么又回来了?“上课时,我当众问他,‘丹真索朗,你为什么又没交作业,你不是答应过以后都要按时交作业吗?’”孙彤虽然生气,但他也明显看出了小索眼里的委屈,觉得不忍再批评了,“我走到他身旁,小声问他,‘小索,你到底怎么回事?一个大男子汉,老师说你几句,你还委屈了?’”小索这才偷偷告诉孙彤,“老师,我算了算,这周又是你‘值周’打扫办公室,我就故意没交作业,希望你能把我留下来,帮助你打扫卫生。”听到这儿,孙彤感动非常,“我们办公室一共十几个老师,我没想到他会默默抄下了办公室的值周表。其实,那天我都没注意是轮到我放学做卫生。”
变成“知心大哥哥” 支持学生音乐路
“我们清华过来的大学生,与当地老师的区别就是,我们更像是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平常的生活中跟他们走得更近,更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状态,也更支持他们内心的选择。”在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支教的魏荣强觉得,支教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不舍。
男生小王是湟中一中校园歌唱比赛的冠军,长得帅气,唱歌也好听,是全校女生心目中的“男神”。小王有一个困惑,他热爱音乐,希望以后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但是,无论是他的班主任还是他的父母,都不支持这个选择。在整个高一期间,小王时常来找魏荣强聊天,诉说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无暇学习音乐的苦恼。“通过聊天,我发现他的所有音乐知识,包括对音乐的理解、乐器的使用、作品的创作,都来自自己的感悟,他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一切都是自学的,真的非常有音乐天赋。”
魏荣强很支持小王自己的选择,一直给他打气。一位在清华学习音乐专业的同学来看望他,他特意安排这位同学给小王上课,花了许多时间对小王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音乐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要走这条路,信心一定要坚定。”
一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很快到了魏荣强支教的“最后一课”。那是一节“晚课”,由于钥匙被其他老师误拿了,魏荣强和学生们进不去教室,就在楼道的楼梯上坐了一圈,在昏黄的灯光下,讲了最后一节课,气氛始终都弥漫着淡淡的忧伤。魏荣强回到北京后,有一位学生给他写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天的‘最后一课’让我想到了鲁迅在‘红楼’讲课时的情景。”这种惜别的情谊,让魏荣强至今感动不已。
“一杯热水的温度” 温暖2500学生心
2013年7月26日,精仪系的元茹峰同学随西藏支教队抵达了拉萨,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学工处干事和机电系教师的职务。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由藏职院研究生支教团联合发起的“一杯热水的温度”大型公益活动,令他记忆犹深。
雪域高原的冬天是残酷的,干燥、缺氧,加上动辄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让人望而却步。西藏农牧区的孩子们,年复一年忍受着这样的寒冬。他们缺少过冬的棉衣,缺少取暖的设施,甚至喝不到一口热水。
“一次,我随支教队去一所小学考察,孩子们正在进行课间活动。天气严寒,玩耍过后,许多孩子竟然拿着方便面的空袋子,接取自来水管里的生水,直接饮用。”这个画面至今令元茹峰难以忘怀,每每想起便心有不忍。而这,也是支教团之所以要开展“一杯热水的温度”公益活动的直接原因。
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坚持,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拉来了十几万元的爱心赞助,藏职院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成功解决了8所高海拔小学学生的饮水问题,为每一间教室购置了饮水机和净水桶,并向每一位学生赠送了爱心水杯,孩子们终于喝上了健康、放心的热水。
“第一年,接受我们送出的热水和水杯的,共有2500名学生,这对于西藏整体学生数量来说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是我们尽最大努力的成果。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好的帮扶政策,但有些细节是无暇顾及的。如果每一个去支教或选调、挂职的高校学生,都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么,你能作出贡献的领域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