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从前坐等科研成果落地,如今海淀区政府主动上门投资,共担风险,与科研院校共同孕育“科技娃娃”

政府做科学家的合伙人

来源:北京日报 2014-3-18 王海燕 张佳丽

  近日,海淀区与中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启“院地合作”的崭新模式。政府搭台筹集资金,主动参与院所的科研试验,帮科学家们解决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不仅如此,还将为科学家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换句话说,这是地方政府与科研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此前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高校中开展。首批9个高校科研项目已获得海淀区政府支持。政府角色已不再是单纯的地方管理者,还是科学家们的合作伙伴。

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

  对于很多大学教授来说,科研成果能否从论文变为市场产品,关键看能否走通“最后一公里”。

  这“最后一公里”,也就是科研成果诞生到实现产业化的这一小段过程。“很多时候,‘最后一公里’没走通是后续资金不足导致的。”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副部长李士杰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

  原来,高校虽然每年可以申请到大量的科研经费,但主要应用于基础研究,“往往课题结了,经费也就没有了。”而基础研究的成果要想向产业化迈进,必须进行无数次的中间试验才行,这个阶段却鲜有政策资金支持。“社会投资也不愿意投,因为风险高,看不清市场前景。”

  看来,要让科研项目顺利走完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必须要集中力量解决钱的问题。

  钱从哪儿来?“政府出一部分,从社会筹集一部分。”海淀园管委会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正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的方式,帮助高校克服科研成果产业化面临的资金瓶颈。

  所谓引导基金,顾名思义就是要起到资金的导向作用。这位负责人介绍,政府注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会投资的信心,“把社会资金带进来了,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也就达到了。”

和大学教授手拉手闯市场

  清华大学的水木启程引导基金于2012年率先成立。该基金由海淀区和清华大学共同设立,前者出资1000万,后者出资2000万,通过吸引社会投资,最终募集到资金4000多万元。

  这4000多万元最终投向清华大学9个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科研项目,涉及医疗健康、环保、新能源、精密制造等领域。目前9个项目已全部注册公司,产业化步伐正在稳步迈进。

  北京水木元生科技公司就是9家公司之一。这家公司致力于健康信息云平台技术开发,科研团队成员全部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和学生。

  “我们这个项目是从863计划的一个课题里衍生出来的,当初就是为了研究,没想过要搞产业化。”公司副总经理李晓东是科研人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政府引导基金90万元的支持,产业化几乎就是个泡影。

  但资金支持还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是搞科研出身,对市场毫无经验。”李晓东说,从组建公司开始,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机构就给与指导和帮助,例如怎么跟校方协调知识产权,怎么制订营销模式,怎么开拓市场等等。

  水木元生公司不是个例。水木启程引导基金负责人吴勇告诉记者,几乎每家公司成立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教授普遍搞科研在行,但和市场接触不多,写一份普通的商业计划书可能都存在困难。”吴勇介绍,作为政府引导基金管理部门,他们的职责就是利用丰富的市场经验,帮助科研人员组建企业、设计股东架构、制订商业模式、配置高效团队,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等。

  首批9家公司均实现良好运转。以水木元生公司为例,度过了8个月的初创期,公司首批市场化产品已经出炉,预计年内销售额可以达到450万元。

政策促合作有力发展

  运行近两年,清华大学水木启程基金一期4000多万元已全部实现投资,二期截至目前已筹集到1.2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到了70%。

  继清华大学之后,去年底,海淀区与北京大学签订协议,由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设立了“北大•海淀重大科技抚育基金”,也意在推动早期北大原创科技项目和国家863、973重点项目的成果产业化。

  “让科学家安心做自己最擅长的科研,至于怎么筹钱,怎么市场化,政府搭平台,让社会资源来帮助解决。”在海淀园管委会科技处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也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政府引导基金对科研项目的支持不会一成不变,当项目发展到足够成熟,获得诸多社会资本青睐时,政府投入资金将会退出,转而支持其它仍处在试验阶段,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研项目。

  除了最直接的筹集资金,政府更大的优势在于政策和资源。“例如,首批市场化产品需要找地方示范应用,我们可以帮着联系驻区单位或者对口企业。”而政策方面,海淀区近年来针对科技创新出台了“1+10”政策体系,企业后续发展,无论是申请项目资金,还是解决人才引进的保障问题,都有政策可依。

为科学家解决生活烦恼

  参照与清华、北大合作的模式,海淀与中国科学院也将建立起类似的合作机制。目前,海淀园管委会已带着专家团队和中科院理化所、物理所进行了初步沟通,有14个具有产业转化潜力的项目已纳入到区政府的储备项目库中。

  不过更进一步的是,这次海淀区与中科院的合作,还覆盖到了科研人员的生活领域。按照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海淀将通过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条件,为科研人员打造宜居又宜业的环境。

  据了解,在中国科学院院所聚集的中关村东区,生活着大约2万户科研人员。这里的小区楼房很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旧不堪。由于东区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很多科研人员还面临着孩子上学困难、老人就医难的问题。

  按照双方的协议,海淀区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创办中关村东区优质品牌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另外,双方将合作共建中关村医院,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与各类社会资源对接,帮助地区老年居民解决就医难、养老难问题。另外,海淀区和中国科学院还将联手对辖区老旧楼房分阶段进行改造,争取早日改善科研人员的居住条件。

  这样的全方位合作还将覆盖到海淀区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目的在于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海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院地”、“校地”融合式发展将增强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的是多方共赢。

2014年03月18日 12:02:3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