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科博馆,一间生动的“教室”?

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清华大学的校庆日,也注定了清华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清华科博馆”)与四月末五月初的春夏之交有着不一般的情缘。

2018年4月24日,清华正式筹建科博馆。

2019年4月24日,清华科博馆迎来了它的“首秀”。

不久前,深圳汇爱公益基金会向清华大学发起捐赠,这次捐赠将用于支持清华建设我国高校第一座综合类科学博物馆等项目。

不同于其他博物馆,清华科博馆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科学”“大学”“清华”三个引人注目的标签。那么,它的特殊性何在?又承担着哪些教育功能?

第一座综合类科学博物馆

如果不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想必今年“五一”期间的清华科博馆依然游人如织。

在2019年那场“首秀”上,无论是爱因斯坦的亲笔书信,还是刘仙洲使用过的绘图仪器、吴仲华研究过的轴流式喷气发动机、许保玖制作的四连杆搅拌器……108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仪器,无不展示清华理工学科的百年历程。

创办以历史收藏为主的科学博物馆,一直是清华科博馆(筹)馆长吴国盛的一个心愿。他另外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科学史教授、创系主任。

吴国盛告诉《中国科学报》,从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广义的科学博物馆分成自然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科学中心三大类型。自然博物馆展陈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物的标本;科学工业博物馆展陈历史上的科学仪器和工业制品;科学中心则没有历史收藏,直接通过互动展品吸引观众参与。“其中的科学工业博物馆,可以称为狭义的科学博物馆。清华科博馆就属于第二种类型。”

“目前我国科学类博物馆有自然博物馆、科学中心(即各种科技馆),也有众多行业博物馆,如铁道博物馆、航空博物馆、汽车博物馆,但缺乏综合类科学工业博物馆。清华科博馆填补的是这方面的空白。”吴国盛说。

之所以“敢为人先”筹建综合类科博馆,在吴国盛看来,清华大学作为1911年建立的百年名校,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清华理工学科史,就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育成长史的缩影。这正是清华科博馆相比其他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优势所在。”

学科交叉的教学功能

博物馆是高校的一张亮丽名片,是公众理解高校历史底蕴、体会高校文化氛围的绝佳场所。在国外,某些博物馆(如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的名气甚至比高校本身还要大。

然而,“放眼国内高校博物馆,普遍规模较小、名气不足。一些高校博物馆冷冷清清,参观者稀疏;一些高校博物馆并不是每天开放。”在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看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博物馆,对本校教学、科研所起的推动作用都是有限的。高校不可能花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管理博物馆,在人们的认知中,那是“喧宾夺主”。其中,不只涉及管理问题,还受到博物馆本身规模和层次的限制。

虽然也有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这样的行业博物馆,对本校教学、科研起到推动作用,但“毕竟是少数,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高校博物馆更多承担的是对外宣传功能,就像‘女孩的首饰’”。江晓原说。

围绕博物馆定位,近年来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曾在某论坛上表示,大学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不在“库房”,而在于“教学”。

建设以教学为中心的博物馆,是以清华、浙大为代表的高校正在探索的道路。例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服务于该校的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常设教学标本展,服务本科通识教学中的文明史、艺术史通识教学;设学术特展,发布文明史、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吴国盛指出,清华科博馆将在三方面发挥教学功能,体现高校综合性科博馆的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特征。

首先是在展厅内开展现场教学活动。比如,理工专业课程第一章通常是该学科的历史,这类课程可以在科博馆内一边参观、一边讲授。此外,科技史课程、校史课程也可以如此开课。

其次是由馆内研究人员为全校学生开设历史性科学仪器的复原复制课程。比如博物馆与清华基础工业中心合作,带领学生们制作达·芬奇的机械发明。“复原复制课程一方面是科技史课程,学生需要了解该仪器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是机械加工课,学生要学习设计、加工,既有技术上的要求,也有工艺美学上的要求。”

最后是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多学科交叉平台。如举办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成果专题展览,以及举办类似“蒸汽机与工业革命”的主题活动,可以同时召集起历史系、经济系、能动系的学生在一起展开研讨。

“目前,清华科博馆在只有临时展厅的情况下,这些工作都已经陆续开始了。正式开馆后,我们的场地更大,可以容纳的活动数量也会更多。”吴国盛说。

社会捐赠是生命线

大学办博物馆,最大的问题是藏品不得不从“零收藏”开始积攒。江晓原指出,白手起家建综合馆的难度,要比在行业博物馆的基础上拓展难得多。由于此前缺乏科技文物的意识,如今文物市场收集珍品的难度大,大学办博物馆可谓“任重而道远”,必须得到母校与社会捐赠的大力支持。

“凡2000年之前国内或国外生产的旧科学仪器、日用或实验室用新技术产品,无论是否曾经在清华使用过,均在我们的收藏之列。”这是2018年6月,清华科博馆(筹)致全球校友倡议书中的内容。

在那之后,清华科博馆陆续收到校友捐赠的六分仪、企业捐赠的10台光学显微镜等,以及此次深圳汇爱公益基金会的捐助等。

吴国盛告诉《中国科学报》,高校办博物馆没有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只能靠社会捐赠。除了要建永久馆舍之外,还要不断收藏科技文物、谋划展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捐赠是高校科博馆的生命线。没有收藏、没有展览、没有空间,科博馆的教育功能就不可能发挥出来。”

接受社会捐赠的同时,清华科博馆也承担着服务社会、传播科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使命。

吴国盛表示,未来清华科博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清华校园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我们希望在未来,参观清华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也会成为每一位清华来访者的‘标配’。”

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促进国内科技馆事业的发展。“目前的科技馆基本上是科学中心模式,缺乏历史收藏。希望通过我们的示范和尝试,推动全国各地的科技文物收藏工作以及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建设,特别是推动建立‘国家科学博物馆’。”吴国盛说。

编辑:李华山

2020年05月13日 08:20:1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