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2025年计算法学国际会议在沪召开

来源:中国新闻网 11-12 许婧

8日至9日,由清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计算法学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

本届会议以“智能体全面应用下的法治”为主题,汇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奥地利、巴西、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法官、检察官、企业高管与律师,围绕智能体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的法治创新与治理前沿展开研讨。

自2018年创立以来,计算法学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八届,成为推动法学与计算科学深度融合的重要学术平台。会议为期两天,设有开幕式、主旨发言、主论坛、分论坛、实务圆桌、专题发布、海报展示及闭幕式等十余个环节,旨在全景呈现我国计算法学领域的学术探索与实践成果。

开幕式上,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靳玉英、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政治与法律》主编姚建龙以及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申卫星先后致辞。各位嘉宾回顾了计算法学的发展历程,指出随着智能体技术加速嵌入社会治理、司法审判、公共服务等领域,法治建设正面临重大转型,亟需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回应。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系统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难点与规制路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宇展结合司法实践,介绍了上海数字法院在人工智能辅助办案中的创新探索。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姜江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视角,解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政策导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龙登高则聚焦数据财产权安排,提出以数据确权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11月9日的主旨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彭诚信教授围绕智能背景下数据确权的核心要素进行报告,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洪学军结合实务经验探讨数据保护与流通运用的司法实践与制度构建。

主论坛“人工智能法治”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姚佳、东南大学教授王禄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辉、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林洹民及谷歌上海法务负责人姚迪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行为界定、法律垂域大模型发展、人工智能立法体系构建及侵权归责原则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阿里巴巴集团法务总监王莹与复旦大学副教授班天可进行与谈。

主论坛“国际视野下的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11位专家学者就智能体与合同法、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与共情能力、欧盟《数据法案》及《人工智能法案》、人工智能生成物知识产权、各国人工智能立法及监管比较等主题展开讨论。清华大学教授申卫星、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Kevin D. Ashley、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金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欣进行与谈。

主论坛“法律科技(可计算的法律)”邀请美国匹兹堡大学Kevin D. Ashley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Daniel Seng副教授以及巴西圣保罗大学Juliano Maranhão教授作主旨发言,围绕法律推理的可计算模型演进、人工智能眼动追踪数据的隐私风险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司法体系中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教授冯岩松、日本大阪大学情报科学研究科副教授郑舒元、香港科技大学跨学科学院助理教授韩斯睿和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解惠媛等专家参与圆桌讨论和论坛评议环节。

主论坛“数据保护与流通利用”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吴文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熊丙万、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孙莹、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杨显滨、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沈健州、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王静以及合合信息数据行业研究总监洪光聚焦数据产权登记、数据产权三权分置、个人数据合理使用规则等重点议题作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林洹民和清华大学智库中心、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刘云进行与谈。

实务圆桌“智能体时代的法律挑战与应对”邀请自中国移动、蔚来、搜狐、联想、大成和中伦等头部企业及律所的法律实务专家围绕法律业务智能化痛点、模型幻觉风险与治理、私有知识库构建与应用、智能体引发的法律责任分配难题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就青年法律人跨学科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专题发布环节“智能体赋能法律实践”集中展示了智能体在法院、检察院、高校及法律服务中的最新应用成果,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面壁智能以及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法律智能体产品,涵盖智能辅助办案、司法数据分析、多智能体协同推理、法律问答等不同领域。

海报交流环节“智能体实践探索与测评”展示了在法律智能体开放应用方面的探索,内容涉及法律知识压缩、文书生成、智能合约审查及在线争议解决等领域,充分体现了智能体技术在司法实践、法学教育与科研辅助中的应用潜力。

本届会议特别设立“人工智能法治”与“数据产权与治理”两个分论坛,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学术论文,旨在为青年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搭建平台。会议共收到全国高校与实务机构投稿364篇,经评审遴选出34篇优秀论文进行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立法、算法行政、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机制等重要议题。

闭幕式上,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教授指出,智能体技术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法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法学研究应主动回应智能社会带来的制度挑战。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晓燕教授表示,本届会议充分体现了学界与实务界的协同努力,未来应继续强化跨学科交流,使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司法实践与社会治理。

为期两天的会议议程紧凑、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法学界与科技界携手探索智能法治的共同愿景。与会嘉宾围绕智能体时代下的人工智能立法、数据产权与交易、数字司法与检察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与共识。未来,计算法学国际会议将坚持打造全球化的法律与科技对话平台,推动技术进步与法治秩序的协同发展,为数字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李华山

2025年11月13日 22:00:3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