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在时代浪潮中奋楫争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全国广大青年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24 樊未晨 李思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国广大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第一时间学习了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精神,师生们反响热烈,群情振奋。

蓝图既定,大道如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更为清晰的实践路径。通过学习全会公报,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与战略部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朱思远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作为新时代的亲历者,青年人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自觉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立足自身岗位,勇于担当作为,为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生动现实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后,我感到振奋,内心满是使命感。”清华大学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柯静说,全会提到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令自己尤为触动,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无论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还是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都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23级本科生崔逢源表示,全会公报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论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科技经济的硬实力,也需要文化文明的软实力”。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怡深切感受到,我国的制度优势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她参与研究中国在复杂经贸环境下的形势研判、区域经济合作等课题。她说:“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4级学生高知遥认为“十五五”规划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立足学校深厚的红色基因和科技创新传统,“我们更应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增强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投身科研攻关,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无比自豪地见证了‘十四五’期间中国的飞速发展:从‘天问’探火到‘奋斗者’号深海遨游,从全面小康到绿色低碳转型,这些成就是亿万人民奋斗的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生动体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2023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陈蓉说,自己为生于这样的时代而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擘画宏伟蓝图,青年学子不仅要成为时代的见证者,更要成为建设者。

“蓝图既定,大道如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发展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增岽教授说,“十五五”新的征程即将开启,全会所绘就的“十五五”宏伟画卷,于大变局中谋划大势、于新征程上擘画大事,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立起了指路航标。

科技自强,使命如磐

蓝图已定,对于青年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感受到了自己肩头担负的使命,使命是压力更是动力。

“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让我深感使命如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雷钺航说。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田新亮表示,作为一名奋战在船海科研一线的教师,他尤其深刻地感受到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与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呼唤,“这激励我们船海科研工作者要将个人和团队的科研追求,更深地融入国家发展的浩荡征程,为铸就海洋强国建设的坚实脊梁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郑思悦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这就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学综合优势,研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以支撑绿色发展的路径,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前沿手段赋能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努力成为一名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怀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24级博士研究生陈鹏宇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自动化作为连接信息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青年学生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将个人科研追求融入强国建设伟业,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勇闯创新“无人区”。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胡安谦表示,“十四五”时期,自己见证了国家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新能源产业链,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十五五”必将成为又一个创新迸发、科技腾飞的五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来能源学院执行院长刘伟表示,自己作为一名能源领域教育科研工作者深感振奋,要聚焦深水、深层、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学科交叉构建产教融合教育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全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科技自强的召唤,让很多人文学科的师生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罗煜说,在中国为全球物质文明进步作出更加显著贡献的同时,思想、文化与学术领域也应实现同等重要的跨越,“作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工作者,应自觉肩负使命,扎根中国大地,深入调研,系统总结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实践智慧与理论逻辑,深化学理阐释,不盲从西方,不囿于成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任志锋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坚持研究先行,把研究阐释全会精神同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大力推进全会精神与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相对接,增强广大学生奋进新征程、建功“十五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育强国,任重如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为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一名刚入职的青年语文教师,姜京晶深切感受到国家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她说:“好的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思想的温度。我在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中,要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读懂文字,也读懂生活与责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十五五”发展关键目标,也为青年成长指明方向。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刘嫒儒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立足所学专业,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崇德小学的余殊涵走上讲台已有5年,“我深切体会到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但‘十五五’规划坚定了我的教育初心,未来我将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坚守使命,实现育人价值与自我成长的统一”。

北京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徐涛深知,创新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青年人才是支撑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他表示:“未来,我将把全会精神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引,引导青年既要深耕理论、磨炼过硬本领,也要关注国家发展需求、找准奋进方向,知行合一,开拓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思政教师林芳竹表示:“要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做真正的民族脊梁。”

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3级硕士研究生杨奥说:“未来的我,可能成为一名教师、教育研究者。我将扎实专业基础,拓宽视野,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夯实民族复兴的人才基石。”

风正一帆悬,奋楫者勇争先。“十五五”新的坐标系,召唤着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教师用奋斗标注刻度。青年人已经准备就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生杨佳萌说,民族复兴的征程从不是轻轻松松的坦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青年人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坚信,当无数青年都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描绘的美好愿景必将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

编辑:李华山

2025年10月25日 12:49:0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