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于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作为西南联大的杰出校友,他曾多次深情回忆联大往事,坦言:“它是奠定我一切成就的基础。”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当年 3 月,杨振宁随家人艰难辗转抵达昆明。父亲杨武之先生出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他则进入昆华中学(今昆明市一中)就读高二。这年秋天,他以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在 2 万名考生中以第 2 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原本报考化学系的他,后因发现 “物理更合口味”,入学后转入物理系深造。
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物质条件极为艰苦。“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响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以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要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
相比简陋的校舍,日军飞机的轰炸更令人胆战心惊,“跑警报” 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杨振宁和家人们也未能幸免。有一次日机轰炸昆明,杨家租住的房子被炸弹击中,家中物品悉数被埋,万幸的是全家人躲在防空洞逃过一劫。几天后,杨振宁借了一把铁锹返回废墟挖掘,挖到的一些书籍让他如获至宝,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还挖出了一篮完好无损的鸡蛋。即便在这样艰难且频繁 “跑警报” 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的学术风气依然浓厚醇厚。
彼时的联大教师阵容堪称群星闪耀。杨振宁晚年仍清晰记得,教过他大一国文的有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等先生;物理系更是名师云集,大一物理师从赵忠尧,大二电磁学受教于吴有训,大二力学则由周培源授课。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与王竹溪。他跟随吴大猷教授完成学士论文,研究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在王竹溪教授指导下开展硕士论文研究,深耕统计力学领域。
“这两件事对我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后来的工作,主要就是在这两个领域…… 这两个领域在战后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突出、重要的地位。” 他曾这样感念恩师的指引。
同学间的切磋琢磨也让他受益匪浅。因研究生补助金微薄,杨振宁与黄昆、张守廉三位同学一同到昆华中学兼职教书,三人出入相随,常高谈阔论 “讨论和争辩天下一切的一切”,被同学们亲切称为西南联大 “三剑客”。有一次,他们围绕量子力学中 “哥本哈根的解释” 展开争论,从茶馆一路探讨到宿舍,晚上 10 点熄灯后仍意犹未尽,索性点起蜡烛翻看海森伯的《量子论的物理原理》求证。这个片段让三人数十年后仍记忆犹新,杨振宁也从中领悟到:与同学讨论是极好的学习机会。
后来忆及这段岁月,他感慨道:“我们的生活是十分简单的,喝茶时加一盘花生米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可是我们并不觉得苦楚,没有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也不觉得颓丧,我们有着获得知识的满足和快慰。这种简单的生活却影响了我们对物理的认识,形成了我们对物理工作的爱憎,给我们以后的研究历程奠定了基础。”
作为家中长子,杨振宁求学之余早早承担起家庭责任。为鼓励四个弟妹认真读书,他制定了 “红点规则”:谁念书好、听母亲话、主动做家务且不打架捣乱,就给谁记红点,一周获得三个红点的孩子便能得到奖励 —— 由他骑自行车带去城里看一次电影。为贴补家用,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给在昆明的部分美军官兵教中文,每周授课 3 个小时。这份对家庭的责任感,贯穿了他的一生,更延伸到对祖国科教事业的深切关怀与无私贡献中。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前后度过七年时光,其中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另有一年在联大附中教书。“这七年是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七年。” 他曾这样评价这段岁月。1945 年,杨振宁以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身份赴芝加哥大学留学;1957 年,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始终坚信,自己一切成就的根基都源自西南联大的培育。在昆明生活的 8 年,让他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感情,将其视为第二故乡,晚年曾多次回到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在昆旧址)访问。“我的基础应该说是在昆明打好的,我的基础理论是在西南联大打好的,研究方向也是在这里明确的……” 晚年回首这段求学经历,他的话语中满是眷恋。
西南联大所孕育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了杨振宁的人生选择。1971 年,当得知中国不再是 “禁止去的国家” 后,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回国,此后积极搭建中美学术交流桥梁,晚年更毅然归国工作,为祖国科教事业倾注心血。2013 年 10 月,91 岁高龄的他再次重返昆明,参加云南师范大学 “武之楼” 命名暨杨武之塑像揭幕仪式,并在西南联大校友友谊林栽下一株国槐树,这棵树苗也象征着他与这片土地割舍不断的深情。此次昆明之行,他不仅深情追忆了联大求学岁月,还以治学心得勉励年轻学子:“坚持直觉、开放思想,不要放弃好想法。”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西南联大是杨振宁学术生涯的起点,他留下的丰硕科学遗产与秉持的赤诚报国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在科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