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在陕西西安举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在会上表示,数字技术的运用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可能性,新的应用场景也对数字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发展方向,需要针对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保护、监测、传播等方面,作数字技术的再适配、再开发。
近十余年来,数字技术在中国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吕舟提到,“从我作为使用者来说,数字技术就如测绘等其他工具一样,已经变成了保护工作当中最基本的工具。而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运用的成本和技术门槛也越来越低。”
但他也坦言,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技术,还需要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用场景,进行实用性角度的开发和调整。
在数据库方面,文化遗产学科的建设及研究等工作,离不开综合性数据库的建设。如何统一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标准,将分散的专业数据库连成数据库网络,以其开放性实现人类共享,是如今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保护方面,“我们早期通过数字技术来提高传统测绘的精确性,在精确判断文物病害方面取得突破。如今这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怎么样通过数字技术将材料的机理分析融入到修复当中,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吕舟说。
同时,在传统工艺方面,建筑保护较为强调传统技术的应用,但随着时间推移,传统技术正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在数字时代,通过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来逐步推广使用现代技术,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吕舟还提到,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由游戏科技参与构建的“数字中轴·小宇宙”小程序,推出了“数字打更人”这一设定,为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搭建了平台,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