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今天,格外怀念他!

来源:新华社微信号 9-15

2017年的今天,“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离开了我们。

二十多个寒来暑往,8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自己生命的近三分之一的时光,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中国高度。

南老,我们想您了!

他作为高考理科状元

考入清华

1963年秋天,凭借优异成绩考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的南仁东,成为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一名学生。本想修习建筑学的他,由此开启电真空器件和超高频技术领域的学习。

与南仁东既是同班同学,也是至交好友的黄金生记得,不管多难的数理方程习题,南仁东总是最先答完,不管多复杂的机械制图,他都能“徒手画出漂亮的图形”。

清华校史馆如今陈列着一套圆规,正是南仁东1965年参加学校绘图竞赛,获得一等奖时拿到的奖品。

外语主修俄文的南仁东,为精进英文水平,常揣着英文词典默背,背会一页就撕下一页,持之以恒的知识积累,为他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打下基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青年时代的南仁东性格活泼、多才多艺。

他钟情绘画,喜欢给同学们画卡通像。他喜欢写诗,曾将近百首诗歌集结成册。他还热衷摄影,在宿舍搭起简易暗室洗照片。他长于体育,每天下午四点半,都从清华园跑到颐和园,寒来暑往,几乎不曾间断。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

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和美国的射电望远镜相比,差距巨大。

1994年,曾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的南仁东,放弃了高于国内300倍的薪资,毅然回到中国,决心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他说,“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就是为了这句话,年近半百的南仁东,开始了漫长的FAST工程选址工作。

他拄着竹竿,喝浑水、吃冷干粮,冒着生命危险,几乎走遍了贵州所有的洼地。

甚至有一次,他遇到了山洪,生死瞬间,他往嘴里塞了几颗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才得以保住性命。

11年,南仁东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可他却没有一次向困难低头,在391个备选洼地里,终于选到了最适合FAST建设的台址。

“中国天眼”有了建成的希望,南仁东还在兴奋地规划着、实践着每一步的建设工作,可他的生命却在慢慢走向倒计时。

“如果有一点瑕疵

我们对不起国家”

这段影像,拍摄于南仁东罹患肺癌后。

2015年,70岁的南仁东被确诊肺癌,手术结束后三个多月,放心不下“天眼”的他忍着病痛,义无反顾地返回施工现场。

当时的南仁东声带受损,说话已经十分吃力了,可他依旧沙哑着声音,一字一顿地认真询问着、讲解着。

他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这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2016年9月25日,FAST主体结构落成,尽管身体早已经不起折腾,他仍然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0多年心血的这项浩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

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他期待的方向一点点迈进。可他的生命,却走向了尽头。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告别了人世,但他倾注心血铸就的观天巨眼已稳稳立在黔南山坳。

仅仅二十余天后的10月10日,FAST首次捕捉到来自宇宙深处的脉冲星信号,实现属于它的“零的突破”,这声跨越亿万光年的回响,是它献给世界的科学礼赞,亦是对南仁东毕生坚守的深沉告慰。

2018年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5年秋,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南仁东的“追星”足迹将在一次次仰望与讲述中,被时时铭记。

八年已过,今天,让我们再呼唤一声“南老!”也许会有星光从银河深处传来——那是他的回应,轻快、明亮,永不熄灭。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9月17日 08:20:1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