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烽火弦歌——抗战时期的清华”专题展览开幕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8-29 邓晖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8月28日,由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联合举办的“烽火弦歌——抗战时期的清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京开幕。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一兵,清华校友、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冯仲云的长子冯松光、次子冯江华、长孙冯星,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以及清华专家学者、师生代表40余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孙海涛主持。

李一兵在开幕式上表示,今年是抗战胜利 80周年,举办此次专题展览对铭记清华抗战历史、缅怀英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清华爱国奉献光荣传统具有深远意义。清华师生在抗战中砥砺前行,1935年12月发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战斗在“一二・九”运动最前线;1937年南下长沙,1938年西迁昆明,与北大、南开组建西南联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育才,以学术研究支援抗战,大批师生投笔从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以坚韧顽强的精神,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希望广大师生能从那段烽火岁月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续清华人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努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冯江华讲述了父亲冯仲云与张甲洲、于天放东北抗联中“清华三杰”的故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军喜教授回顾了抗战时期清华的办学特点。李红英讲述了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的烽火岁月。清华大学土水学院硕士研究生肖航曾于本科期间参军入伍,他回顾了自己在服役期间以清华精神严格自律,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的经历。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原主任田芊向档案馆、校史馆捐赠了亲笔绘制的清华英烈、特别是11位列入国家著名抗日英烈、英雄名录的清华英烈钢笔素描画像。

步入展厅,七个主题篇章依次展开:“师生救亡,抗日先锋”中激昂的口号仿佛仍在回荡,“南下西迁,弦歌不辍”里南渡的书箱犹在眼前,“科学救国,学术抗战”间泛黄的手稿静述坚守,“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处戎装的照片目光如炬,“故园蒙难,复员重生”承载着战火与归途,“碧血丹心,英烈丰碑”刻下不朽的名字,“铭记历史,赓续精神”则是一次深情的凝望。

41块图文展板、173幅珍贵历史照片与文献,以时间脉络与英雄故事双线交织,清晰勾勒出清华师生在烽火岁月中教学不辍、科研报国、毅然从戎的壮阔图景。特别令人动容的是,每一位抗日英烈的身旁,都镌刻着他们生前的铮铮誓言——或是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或是对家国的热血告白,或是对和平的深切呼唤,生动呈现英雄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

实物展柜主要来源于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的文书档案和校友及其亲属捐赠的人物实物档案。

穿行于展柜之间,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一枚美制军用投弹参数计算器静静躺在展柜里,它的金属表面已有些许磨损,刻度盘上的数字却依然清晰——这是抗战期间清华学子马豫曾使用的作战工具。一旁的展柜中,陈列着王忠诗的清华毕业证明书,纸张脆薄,墨迹犹存,却在战火纷飞中见证了一代学子从课桌走向战场的抉择。还有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书法手迹、清华英烈杨光泩的外交护照和笔记本、清华校友张祖道记录“九月三日胜利日”的日记、华罗庚教授战时研究成果清单,清华大学庄前鼎教授在战时研制防毒面具的报告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档案珍品。

抗日期间,清华师生饱经侵略苦难,以多样担当投身民族抗争:“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师生赶制防毒面具、缝制棉衣支援前线。1935年参与发起“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众多清华师生将学术研究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学术支援抗战,1936年自行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5英尺航空风洞,不久自行设计并建造15英尺航空风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清华设有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等5个特种研究所,直接服务于国家需要。更有无数清华师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战第一线,展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壮烈情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据悉,展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展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将持续至今年11月底。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8月30日 18:37:4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