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推动当代大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共融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5-13 段丹洁

4月27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的“‘当代大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纪念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国学院联合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赵金刚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分享了自己对清华学统的理解与感悟。他认为,清华学统具有三个版本:以梁启超先生、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1.0 版;以金岳霖先生、冯友兰先生为代表的2.0 版;以及以陈来先生为代表的3.0 版。各版本既有连续性,又存在差异与变化。清华学统继承学衡派的传统,强调古今平衡,融会中西,重视历史源流关系。以吴宓、陈寅恪为例,展现了清华国学院在学科体系、方法论等方面的独特探索。清华学统的特点是更注重文化现代性,强调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性转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认为,应回到中国哲学的经典传统本身,深入挖掘传统资源以应对当代问题。回到中国哲学的基元性原理,深入挖掘宋明儒家哲学等传统资源,以应对当代道德、政治、历史、美学等多领域的问题。杨立华谈到,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向世陵梳理了中国哲学中境界论思想的发展脉络,指出“境界”意识肇端于先秦诸子,而魏晋时期的佛教对“境界”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分析了境界的不可言说性、真美一致性以及王国维对陶渊明境界的推崇,强调其中具有的“以物观物”“发而中节”等美学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指出国学院作为交叉学科平台,在打破文史哲学科壁垒的同时,也面临着依附于单一学科生存的悖论。国学院应承担通识教育、国学推广等职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学人才作出贡献。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问永宁剖析了国学与古典学在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他表示,国学与古典学作为现代学科,其起源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而在当前,国学与古典学的发展受到学科规范化压力、学术传统多样性以及现代学术体制的制约。当今的古典学专业与国学教育,必须在学科建设的各种压力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全国各个高校都应该互相借鉴、帮扶。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梁漱溟先生与清华国学院的深厚渊源及其生命教育理念。梁漱溟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兴趣,引导其找到生命方向,而非单纯传授知识。他以自身的教育实践为例,从办学到乡村建设运动,始终践行着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振民众道德,促进社会向上发展。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丁四新对中国古典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他表示,中国古典学的起源可追溯至东北师范大学林志纯教授和裘锡圭先生,近三四十年来,该领域逐渐发展,尤其是近三五年成为研究热点。“轴心的中国古典学”应该开始于西周并延续到汉代灭亡,必须涵盖“六经”传统形成的时期与诸子时期在内,而中国古典学之后的研究都围绕着这个轴心展开。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国学教育的再反思”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分享。

编辑:李华山

2025年05月14日 22:54:3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