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有哪些启示?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清华专家解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9-3 李如意

近年来,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代表了在这些领域的成功案例。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日前举办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媒体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就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启示发表展开讨论。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城市保护,都是以人为本,这成为专家的共识。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700多年来,这条北京城的“脊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它将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有机联系起来,其多元化的空间组织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回顾申遗历程,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9年开始,在吕舟教授的带领下,持续承担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编制和系列保护治理工作,并成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重要技术咨询力量,获奖工作包括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整治实施规划》、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文物活化利用调查研究》、2023年《北京钟鼓楼邻近地区环境整治》。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崔光海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表示,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城市更新项目要还给本地居民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比如在改造过程中妥善处理了居民的鸽子笼问题。

吕舟提到,自2012年开始,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历时12年,这个过程也是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为海内外人士读懂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相关文件显示,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吕舟表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就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优秀实践。北京的经验正在推广到大同、眉山、洛阳、喀什。对热门的旅游城市而言,遗产和资源的价值联系非常重要。通过完整的叙事,可以把碎片化的文物古迹用故事联系起来,能更好地向世界讲述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故事。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9月05日 07:57: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