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简”爆出哪些新料

中华文明礼仪之邦又有新证据!

来源:中国科学报 12-6 韩扬眉 崔雪芹

中国礼仪之治从何而来?古人如何编出美妙的音乐?早在战国早期,人们就构建了一套颇为完整的辩证法思想?

“清华简”第十三辑的研究整理情况即将公布。近日,《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清华简”团队成员获悉,第十三辑共收录《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5篇竹书。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约2500枚珍贵的战国竹简,是为清华简。从2010年开始,清华简的整理成果以一年一辑的速度出版公布,为最大限度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提供了资料。

“我们首次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礼类文献,其与传世的《仪礼》17篇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楚地特征。同时,此次首次发现了战国时期简帛文献中的音乐类文献。令人惊叹的是,我们看到,乐理背后展现了中国古人强大的数学逻辑思维和科学思想。”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告诉《中国科学报》。

“五星”识音乐

第十三辑收录了一篇形制和内容独特的战国音乐类文献《五音图》。《五音图》原简应有37支,现存35支。

“竹简经编连后,呈现出的是一幅配以文字的图形。图形中央部位绘成一个五角星,其与今天一笔画五角星的方法完全相同。”黄德宽说,在五角星每个角的延伸线上排列书写五音音阶名,从而构成一幅图文结合的“五音图”。

如果按照五角星画成的过程看,“五音图”构成了“宫-徵”“徵-商”“商-羽”“羽-角”“角-宫”5条连线。这种连接方式和顺序显示其五音生成的顺序,与《管子》《淮南子》等所载五音生成的顺序是相合的。此外,在《五音图》中,发现了“歌”这一新见的音名。

“五角星背后蕴含的思想是‘三分损益法’。”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贾连翔告诉《中国科学报》,三分损益法是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是古代数学在音乐中的应用。

贾连翔表示,现代人都知道乐音的音高是由波长所决定的。中国古人虽然不懂机械波的物理学理论,但是他们却从弦乐和管乐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跟现代发声理论完全一致的道理,这和当时的数学比较发达有着密切关系。

过去通过出土的先秦编钟等,人们知道三分损益法最晚在春秋晚期已经形成。贾连翔说,这是通过测音和铭文研究等综合推拟出来的,而清华简上五音的损益顺序是通过五角星直接反映出来的。

黄德宽表示,虽然《五音图》的功用目前还难以确定,但这一发现丰富了先秦音乐史研究资料,对先秦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很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乐风》竹简形制独特,是迄今发现的长度最短的战国竹简,堪称“袖珍型”竹书。这种形制显然是为了便于握持,或许是乐师演奏时手持的“乐谱”。

“礼乐文化”的又一经典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马楠告诉《中国科学报》,此次他们首次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礼类文献,其与传世文献《仪礼》17篇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楚地特征。

《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两篇,分别为51支简与14支简,前者记载大夫食礼宾主、傧相的行礼仪节,后者记述行食礼过程中执事者行事的具体礼节,两篇相辅而行。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源远流长。仪式性的礼和乐往往用于强化政权合法性、构建尊卑远近的等级制度,制礼作乐也是历代王朝弘扬国家主体性经常采用的手段。

《仪礼》在传统经书之中,是最难“攻克”的,不过历代学者依然耕耘不辍,成就斐然。春秋末年,孔子及其后学开始了礼书的修撰。而至战国年间到西汉前期,孔门后学如何编订讲说、在秦代焚书之际如何散失、汉初高堂生如何传《士礼》17篇,大都无法考知。

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甘肃武威发掘出大量汉代竹木简,经陈梦家等学者整理释读,于1964年出版《武威汉简》一书,为《仪礼》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清华简《大夫食礼》写定时间约在战国中期,可以说弥补了礼书流传的缺失。”马楠说。

黄德宽说,两篇仪礼类文献是散失的先秦礼书的首次发现,不仅再现了战国时期礼书的原始面貌,而且体现了楚地大夫食礼的一些特点,对先秦礼制以及《仪礼》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5篇竹书《畏天用身》,共17支简,讲述的是如何看待“天命”与“人命”之间的关系。

“西周、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敬畏天命、顺从天命,这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到了战国时代,更多的是强调积极进取,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逆天改命’。”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石小力告诉《中国科学报》。

石小力说,《畏天用身》系统阐释了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事物内在规律,注意事物间存在着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也要认识具体事物的特殊现象。

“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很多出土的古代竹简无简序编号、无篇题,有些还有残缺,内容编排整理需要逐字比对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根据上下文逻辑确定竹简上的内容。

因为简文中涉及天文、算术、历法等古代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生活的“核心科技”,更需要研究团队反复研读。

“中国早期的科技和思想、科学与人文之间是交融关系,科技内核之外,包裹着音乐、农业等‘外衣’,这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发展完全不同。”黄德宽说,“这些竹简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等问题提供了文献和素材。”

黄德宽表示,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华文明过去被低估了,很多中华文明也失落了,包括中国早期的科技思想也没有完整、顺畅地流传下来。

黄德宽说,清华简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孔子壁中书、汲冢书之后第三次先秦文献的重大发现,它的内容丰富性和重要性前所未有。如今,清华简的整理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预计再有3年至4年的时间,清华简就可以完成16卷以及综述卷共17卷的工作。

“从2008年至今,清华简的整理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国家古文字学科建设。”黄德宽说,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清华大学设立古文字学一级学科博硕士授权点,这是全国目前唯一一个。

编辑:李华山

2023年12月07日 07:16:5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