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在近日举行的“2023清华校友基础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清华附中原校长王殿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魏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道、大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与贯通以及家庭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高强度的做题训练培养不出杰出创新人才
(作者 朱邦芬)
做题能力增强了,但思考能力呢
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对人的塑造、对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人才成长中最关键的一环。这些年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是2000年1月从科学院调到清华大学的。我自己的教学体会是,现在的学生跟10年、20年前的学生相比,做题能力大大增强了,但是思考能力、全面素质有所倒退。
自2014年中国高考开展新一轮改革以来,我一直关注中学教育,特别是中学的物理教育。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做题,背各种东西,从娃娃开始整天就很累,缺少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时间,这实际上影响了他们将来的成才。
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拿金牌,但为什么后来成为世界一流人才的概率不高?近二三十年来,我国获得数学国际金牌的人数是世界第一,但我们没有产生一位菲尔兹奖(国际最高等级的青年数学奖,限制年龄在40岁以内)获得者。像越南、伊朗等国家都有了菲尔兹奖获得者,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
我想主要是因为我们培养人才的方法是通过大量做题、做卷子。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固然很好,但是缺乏自己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同样,一些物理奥赛(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也有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奥赛的培训,某种意义上有点产业化。很多学生不是凭兴趣去参赛,他们经常说:我“学”了奥赛。我就会纠正他们:奥赛不是学习,是你有兴趣去参加,自己来琢磨,慢慢你可以从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物理的奥妙。我跟学生聊天的时候,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会做相对论的题目,但他完全不懂相对论。因为相对论出题只有几种类型,他都掌握了,可以考得很好,但他没有理解相对论的真正含义。
这种高强度的做题训练并不是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正确途径。
要有海阔天空的思考空间
我感到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很累,但累得不得法。
理科是做题,文科是背诵,都是靠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当然,另一方面也靠学生的仔细和努力。我认为,这样一种训练人才的方式对于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学生没有正面作用,反而有负面作用。为什么呢?
第一,这样做造成一些优秀的学生只会做题,但掌握知识的深度与高度比不上国外的同龄人。我国中学阶段的物理不学微积分,到大学才学,而国外的一些优秀学生在中学就开始学微积分,他们学的物理也相当于大学物理的层次。
第二,这些孩子从小没有海阔天空的思考空间。到了高三这一年,整整一年都在做题,实际上把孩子的灵气全都抹杀了。
这样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影响了将来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杰出人才的涌现。基础教育的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我觉得大学再努力实际上也已经晚了。
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应该是培养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能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来。我尊重事实,我也尊重你的观点,但我对你的一些说法抱有疑问。这是创新型人才从小就应该养成的一种素质。
基础教育实际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基础教育如果能够培养学生有好的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又能激发他们找到自己将来要走的路,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就非常成功。
中小学如何与大学教育衔接贯通
我觉得,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要实现贯通和融合,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教材、教学应该通盘考虑。现在有些教材的水准不够高,很多知识都在炒冷饭,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激情去学习。
其次,要探索选拔人才的新途径。现在我们强调高考面前人人平等,这当然很重要,但一切唯分数又有些片面,所以需要探索新的途径。
这些年我特别欣赏叶企孙先生的教学理念。他对于培养人有三句话:一是“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不重量”,二是“要使学生个个有自动研究的能力”,三是“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这是很朴实却非常重要的三句话。
叶先生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创系主任,在他任教的十多年间,物理系毕业生中出了22位院士、2位美国院士,还有6位“两弹一星”元勋。
我仅以“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这一点谈谈我的体会。
叶先生当年上课,物理系、数学系的教科书都选得比较浅,老师讲得比较容易,但是对那些学得好的学生,老师会推荐另一本比较深的教科书,让他们去自学。上课教材容易,但是给好学生推荐比较难的教材,这种做法也许是叶先生成功育人的经验之一。在今天的中小学,一部分学生负担很重,另一部分学生又学得太轻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显然是不科学的。
我想这也许是基础教育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那些有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创新人才的家庭有着怎样的共同特征
(作者 魏军)
家庭对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影响
今天我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谈谈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评价一个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多时候是以他是否获得科技竞赛奖项来衡量的。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有些片面,很难衡量学生长期发展的动力。
我非常赞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的郑泉水院士在“钱学森班”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五维评价体系,即从内生动力、坚毅力、开放性、智慧和领导力这五个维度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试图通过一些调查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变化趋势,并考量其中的家庭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家庭对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可能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长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自主性的内在动力需要家长去支持、去呵护。如果家长能更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他们自由探索,那么孩子的内在动能就会被更好地激发。
第二,家长适度参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特别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家长应该去推一把、帮一把,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家长提供情感温暖。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使他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有助于拓宽孩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比如,父母本身从事创新性的工作,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就更容易发展自己的兴趣,具备一定的创新素养。
学生创新潜质的变化趋势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潜质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呢?
我们对北京市12所中小学5000多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学生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内容主要针对创新潜质的五个指标,即内生动力、坚毅力、开放性、智慧和领导力。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创新潜质在不同的学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除了领导力之外,在内生动力、开放性、坚毅力、智慧这四个方面,都是小学生明显要比初中生、高中生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潜质。
接下来,我们对个人进行潜剖面的分析,也就是说根据每个人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把这5000多个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一共分成三个组——低潜质组、中等潜质组和高潜质组。低潜质组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对比较低,中等潜质组基本上比较平均,高潜质组整体得分都比较高。
总体而言,在全部样本中,低潜质组的比例很低,仅占4.87%;多数人为中等潜质组,占60.81%;高潜质组占34.32%。从不同的学段来看,在小学阶段,总体上没有低潜质组,高潜质组达到61.99%。到了初中,低潜质组的学生开始出现,中等潜质组的比例逐渐提高,高潜质组的学生比例下降到49.4%。到了高中,中、低潜质组的学生更多了,而高潜质组的学生仅占22.43%。
由此看出,从小学到高中,创新潜质比较高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在逐渐降低。这个结果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那么,对于不同潜质组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有什么特点?我们也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创新潜质较高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比其他组更好。相对来说,这些家庭的教育参与程度更高、情感支持更多、责罚更少、亲子关系更好,家长的教育水平也相对更高。从中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创新潜质的影响比较明显。
这些家庭教育的因素,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发现,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上,小学阶段整体上家长是比较积极的,尤其在作业辅导、情感支持、信任和交流方面普遍做得较好。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家庭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些不太积极的变化。
由此可以推测,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创新潜质逐渐下降,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既包括应试的压力,也包括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
创新人才的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
与此同时,我们对一些知名的青年创新人才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文本分析,试图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我们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上,这些创新人才的父母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教育,坚信知识的力量。比如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的物理学家陆朝阳,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他的父母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读书,父母尽其所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还比如青年科学家曹原,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他的父母把家从四川搬到了深圳。
此外,这些创新人才的父母还很重视因材施教,不唯成绩论。比如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的陈杲,他的父亲是一位校长,在教育上很有特点。对孩子的学习,陈杲的父亲从来不设成绩上的要求,只要求他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15岁就攻破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谭芳林,她的父母很早就发现了她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并积极呵护和培养她的兴趣。
在教养方式上,这些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自主发展。比如,陈杲的父亲着力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让他海阔天空地自由发挥;陆朝阳的父母从不干涉孩子的学习,只是默默地在背后支持。此外,这些家长经常鼓励孩子进行创新探索。较为典型的是天才少年彭志辉和曹原,他们的父母看到孩子拆毁家里的一些电器时并没有阻止,反而鼓励他们。
在家庭环境方面,这些创新人才的父母比较注重创设积极的家庭情感氛围。总的来说,这些家庭是比较平等、和谐和开放的,所以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比较和睦,家庭氛围很好。像谭芳林,她的家庭的突出特点是平等、开放,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观点。这样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保持自己独立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听父母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青少年创新潜质的持续发展需要家庭一以贯之的呵护和滋养。因为很多时候,学校的教学是模式化的,而家庭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
第二,中学阶段保持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发展非常重要。目前,不少家庭在中学阶段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不是那么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创新潜质的发展。
第三,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元的评价标准。
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才能造就创新人才
(作者 王殿军)
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唯分数论
中学阶段的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就像一座大楼,基础打得是否牢固,决定了大楼能盖多高。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曾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就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完成的。
我们国家现在高中教育基本普及了,大学入学率达到近60%。但是,从培养拔尖人才来看,还远远不够。所以,在中学里发现和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曾经访问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中学,该校校长介绍说,这所中学的校友中有7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2个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后来我去听课、去跟老师聊,发现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其实就是两个字——宽松。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带着问题一起研究,一边学知识,一边锻炼思维,孩子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研究的氛围里、在像大学一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是很快的。现在连工厂车间都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里面没有几个工人,甚至24小时熄灯也能生产。但是我们的学校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还是排排坐,听老师讲。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参与得太少。
要想培养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解决我国未来科技竞争力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体系的唯分数论,要让学校的氛围变得宽松。如果我们仍然用一种方式教育所有的孩子,统一时间、统一节奏、统一难度、统一内容,我们的学校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一条标准的流水线能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吗?肯定不能。
未来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
教育有三个重要环节——评价、发现、培养。
一说到评价,大家马上就会想到考试,想到分数。但其实,评价并不是要把学生分个上中下,评价更多的是给你一张画像,展示你是什么类型的人、你有什么样的潜力等等。有人擅长数学,有人喜欢文学,有人爱好艺术,每个人的潜力和兴趣都不一样,教育就是要去识别、去发现。而如果不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用一样的方法去培养,这显然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真正科学的方法是,先去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分出不同的类型。评价之后才能发现一个人的个性、兴趣以及潜力所在。然后,再因材施教进行培养。在这个次序下,各种各样的人才自然会冒出来。
我们现在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就是评价体系太单一。我从参加高考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了,学校的评价体系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最终都要一个考试总分,这样的评价是不利于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的。
我建议未来的教育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学业评价是重要的一块,但最多占到60%,还要加上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能力的评价。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要营造开放、宽松和包容的教育环境,要包容那些在某一方面极其优秀、在其他方面可能较差的学生。现在我们的教育是补短教育,使劲补孩子不足的地方,但是将来用人才的时候需要发挥他的特色和长处,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在清华附中当校长的第二年开始,就建立了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建立了学校自己的评价体系。我们借助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潜能的测评、高阶能力的测评。
拔尖人才的培养,自有它的规律。我们一定要通过科学技术赋能教育,让优秀的孩子突破各种限制,得到最合适、最精心的培养。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