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88年前来到清华园,可以“打卡”哪些建筑?如果98年前在清华园散步,可能偶遇哪些大师?如果乘坐“时光机”纵览清华112年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哪些清华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瞬间?……对于这些问题,正在香港举行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人和事”专题展览都作了生动解答。日前,70余名香港政界代表、香港市民及师生代表、清华校友代表等齐聚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现场观展并畅谈收获。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伴随着清华大学校歌的旋律,参观者驻足在一幅幅历史照片和文献实物间,仿佛“穿越”回了昔日的清华。展览分为早期的清华、清华杰出学人、清华与香港、教育角等4个展区,集中反映了清华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扼要介绍了梅贻琦、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叶企孙、朱自清、梁思成、马约翰等8位杰出学人的卓越成就。既有来自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珍藏的约60余组校史资料和100多幅历史照片,也有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部分馆藏,包括相当于当时“大学文凭”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国子监发出之监照等,力图为香港市民提供一场精神盛宴。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展览中学生救国会在“一二·九”运动《告全国民众书》中的痛诉,呐喊出了清华人的爱国情怀。从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今天的清华大学,清华人始终把家国利益放在首位,永葆爱国的底色。
在“清华杰出学人”展区,一份特别的《清华周刊》吸引众多参观者。刊物上记载了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梁启超于1914年11月5日在清华大学以“君子”为题进行的演讲全文,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演讲中引用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展厅结尾特别设置的教育角。” 香港布厂商会朱石麟中学中二级的林子龙观展后通过答题的方式集齐了清华校徽的拼图,顺利进入“清华大学预备班”。为让展览更有趣,主办方特别设置了系列互动环节,参展者在获得“清华大学预备班”学生手册后,还可以在手册上盖印戳并设计自己的形象,通过趣味问答加深对清华大学校歌、校花、校园和校史的了解。
展览由清华大学校史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旨在向香港各界介绍以清华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促进香港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厚植爱国爱港的家国情怀。展览将持续到今年5月30日,自今年1月20日展览开幕以来,已经吸引1.8万余名香港市民前来参展,众多香港青少年在互动游戏环节“通关”并成为“清华大学预备班学子”。
在交流会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围绕校训、校友和校园这大学的“三宝”谈到,此次展览生动地体现了这“三宝”,展览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展现了清华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文化,非常适合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了解清华和读懂清华,感受到清华在110余年里所培育的人才以及对国家的贡献。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梁洁玲出席交流会并致欢迎辞。她表示,衷心感谢清华大学校史馆和其合作把展览成功带到香港,希望这个展览的合作能够促进香港和清华的交流、巩固双方情谊,把清华大学校史的历史介绍给香港的市民、学生等,让他们了解祖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清华大学对祖国发展的贡献。
据悉,展览交流活动由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校友总会和香港清华同学会、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等联合举办。展出结束后,主办方将增加清华与香港高校长期合作交流的成果展示等内容,继续在香港一些大学巡展。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