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话剧《别慌》在清华大学大礼堂拉开帷幕。
《别慌》讲述了一名孤独症少年,在老师们的教育下、在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立志为社会服务,投身养老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书中所记录的老师们始终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全心全意陪伴孩子与命运抗争、带领孩子从混沌走向光明。话剧《别慌》根据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别慌》改编而成,更加鲜活地展现了老师陪伴孩子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直入人心,催人泪下。
话剧《别慌》的背后是一群有情怀、有爱心、有担当的人,这个群体当中有出版社编辑、教师、心理咨询师、在校大学生,他们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来: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打造话剧《别慌》,共同挖掘《别慌》的深邃内涵,旨在生动贴切地展示一线教师在教育创新之路上的艰辛历程与故事,并向所有奋斗在后疫情时代一线的老师们致敬。
话剧《别慌》上演后,也引发了许多观众的深入思考:现在的孩子有哪些问题?他们缺失了什么?厌学、抑郁、网瘾、孤独症……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家长该怎么办?医生有何良方?老师有何防范措施?该如何引导孩子?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引导?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教育的根本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演活动当天,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宗俊峰在现场致欢迎词,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到会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邱显清讲话并与参会嘉宾为全体演员颁发证书。
宗俊峰指出,《别慌》话剧从组织到演出,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挖掘与释放图书内容价值方面的一个重要探索,出版社希冀借助此次探索,全面挖掘该书的内容价值,充分释放《别慌》这个故事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唤醒大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对我国特殊教育的更多关注,以此为我国特殊教育的更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郝振省作了题为《新时代编辑应该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讲话。他表示,以什么视角、讲什么内容、怎样讲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坚持文化理想,坚守社会责任,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是新时代、新业态下编辑的使命和担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话剧《别慌》首演,对于助力全民阅读具有特殊的意义。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