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88年前来到清华园,可以“打卡”哪些建筑?如果98年前在清华园散步,可能偶遇哪些大师?……对于这些问题,正在香港举行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人和事”专题展览都作了生动解答。4月13日,70余名香港政界代表、香港市民及师生代表、清华校友代表等齐聚香港孙中山纪念馆,现场观展并畅谈收获。
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校史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旨在向香港各界介绍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促进香港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厚植爱国爱港的家国情怀。展览将持续到今年5月30日,自展览开幕以来,已经吸引1.8万余名香港市民前来参展。
该展览分为早期的清华、清华杰出学人、清华与香港、教育角等4个展区,集中反映了清华创建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扼要介绍了梅贻琦、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叶企孙、朱自清、梁思成、马约翰等8位杰出学人的卓越成就。既有来自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珍藏的约60余组校史资料和100多幅历史照片,也有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部分馆藏,包括相当于当时“大学文凭”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国子监发出之监照等,力图为香港市民提供一场精神盛宴。
在交流会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围绕校训、校友和校园这大学的“三宝”谈到,此次展览生动地体现了这“三宝”,展览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展现了清华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文化,非常适合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来了解清华和读懂清华,感受到清华在110余年里所培育的人才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百余年来,一代代清华人在校训的激励下,奋发有为,争做栋梁,为中国社会进步和世界科技进步奉献才智;在清华园的风物浸润中成长,把清华园视为永远的精神家园。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梁洁玲出席交流会并致欢迎辞。她表示,衷心感谢清华大学校史馆和我们合作把展览成功带到香港,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这个展览的合作能够促进香港和清华的交流、巩固双方情谊,把清华大学校史的历史介绍给香港的大众、香港的市民、香港的学生等,让他们了解祖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清华大学对祖国发展的贡献。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