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马约翰: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发出“强国必先强种”的时代强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12-6 肖榕

在他的体育课上,即便是吴宓、梁实秋这样后来的学者、作家,如果没有过关,也必须延迟毕业。

体能不好的钱伟长在他的单独辅导下,为国出征,参加了菲律宾的远东运动会。

作为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制定了严厉的体育考核标准,必须通过“五项测验”指标,不过关者不能毕业,让体育成为可以“一票否决”的学科。

这也在日复一日的沉淀中,慢慢形成了“无体育,不清华”的清华校园文化。

这里的马约翰,并不是一个外国人,而是在厦门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1882年出生于鼓浪屿的马约翰,少年时父母双亡,和哥哥一起长大成人。少年时期,他经常和其他孩子在山上跑跳,在海滩玩水,为健康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1904年,马约翰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入校第二年参加上海“万国运动会”,打败日本运动员,获得一英里(约1609米)赛跑的冠军,令外国运动员刮目相看。

激动的中国观众齐声高喊,并把他抬起绕场一周。那时,马约翰深刻地认识到,体育不仅能够强身,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功效,凝聚和增强爱国情怀。

1914年,马约翰到清华大学任教,其间两度赴美深造。面对国将不国的危难局面,发出了“强国必先强种”的时代强音,让世人为之动容。

1920年起,马约翰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他倡导“运动是健康的泉源”,在清华大学组建足球、篮球、网球、曲棍球、棒球、垒球等十多个代表队;探索新教学法,编排近百套徒手操;还曾担任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参加柏林奥运会。

在1925年第二次赴美时,他完成了硕士论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其观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体育思想的里程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趣的是,马约翰进校之初其实担任的是化学助教。不过,由于对体育的热爱,马约翰由助教逐步升为教授,最终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所以,在当时的清华,如果有学生说他的体育是化学老师教的,千万不要感到惊讶。

在百年前,马约翰经常勉励清华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要“能奋斗,有牺牲精神!”能奋斗也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这个被毛主席称赞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年逾八十仍精神矍铄地工作着,经常指导学生们上课,还雄心勃勃地对人说:“我还要再为人民工作几十年。”

1966年10月,马约翰与世长辞,他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工作了52年。但以马约翰为代表的体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福建人,强身健体,建设祖国。

为了纪念“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马约翰,清华大学从1997年开始把每年的学校运动会正式命名为“马约翰杯”运动会。

而在鼓浪屿,人们在他的故居旁建了“马约翰纪念馆”,将旁边的人民体育场命名为“马约翰体育场”,并在体育场东面建起“马约翰广场”。

编者注:节选自报道“这些福建人,是中国体育史上最耀眼的‘明星’”,收录清华相关部分

编辑:李华山

2022年12月08日 07:01:27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