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媒体清华 - 正文

清华附中校长方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大学中学“贯通”是优选

来源:中国网 11-30 刘佳

最近,一名2022级北京大学博士生陈廷翰受到一众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被关注的原因,是源于他的另一个身份——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清华附中)2018届毕业生。自高一起,陈廷翰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下,便开始了科研项目“消防用感应控温维生呼吸器”的研究。也正因中学阶段的启蒙,陈廷翰自此踏上了他的科研之路,并越走越远。类似陈廷翰这样的案例,在清华附中不胜枚举。在清华附中校长方妍看来,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贯通培养”,将让国家亟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提前脱颖而出。

拔尖创新“小青苗” 长于中学里的“大学实验室”

在今天消防队员佩戴的专用降温呼吸器中,内涵核心材料纳米石墨片-石蜡复合材料和带海藻酸钠聚糖核壳结构的石蜡粉体。掺杂着高导热的石墨片,就好比在石蜡内部构筑了很多条高速公路,热量可以沿着这些高速公路快速到达换热材料石蜡的深处,以达到迅速降温的目的。这一新型材料的应用,让诸多奋战在火海一线的消防队员安全归来。而这项专利的发明者,正是6年前、尚在清华附中就读高一年级的陈廷翰。

2015年,天津港发生特大火灾,100余名消防官兵在此次事故中牺牲,举国痛心,其中也包括年仅15岁的陈廷翰。但在痛心之余,陈廷翰却了解到,葬身于火场中的消防官兵通常并非因为外科烧伤致死,而是因为吸入了大量的热空气造成呼吸道灼伤。但在当时,市场上并未出现有效的装备供消防官兵们使用。于是,陈廷翰开始了他的设计、研究。

清华附中设有高等项目研究实验室。据方妍介绍,该实验室主要是以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需求为主,旨在为高中生科技项目研究搭建平台。目前,学校共设置6间高研实验室,除中学自己的教师外,还包括来自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化学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等高校的师资。中学、大学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项目等设计共同制定与实施。

陈廷翰也在这里“拜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郭林,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消防用感应控温维生呼吸器”项目的研究,并荣获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

这位自初中起,便就读于清华附中的拔尖创新“小青苗”,将灵感与天赋提前在中学阶段施展,又在中学与大学的贯通培养中得以实现。

构建特色课程群 创设高中生“够得上”的大学通识课

在清华附中,中学、大学贯通培养的项目并不在少数。方妍告诉中国网记者,从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到理科试验班,再到初高中美术特长班,清华附中始终承担着大中学衔接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试验,为一流高校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其实,在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和理科试验班之后,我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育人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步。”方妍说。

除高等项目研究实验室外,学校另一贯通培养特色项目“零一学堂班”也颇具典型意义。方妍介绍,2021年,清华附中作为零一学院的联盟校之一,成立了面向未来创新学习变革的“零一学堂班”。零一学院是在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12年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的实践基础上,由深圳市委市政府发起、创建的一所新型学院,面向全国优秀大中学生,提供拔尖创新人才开放式贯通培养。此外,还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清华附中与清华大学衔接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等。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贯通项目采取“特色课程群”的特色设计,大、中学共同参与。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中学教师更多地参与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计与实施,而大学教师则会和中学老师一起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构建。“贯通人才培养必然要充分考虑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需要让高中提供的课程服务更加贴近大学在本科低年级阶段开设的通识教育,因而需要在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大学学科领域形成基本的认识,了解最基本的学科内容和前沿知识,激发他们对相关领域的志趣和求知欲,进而为后续的成长奠定基础。”方妍认为,大、中学联合培养,在中学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是应该以中学为主。大学、科研机构可以在师资、实验室条件、课程、项目指导等方面提供配合,双方形成共同指导、共同研讨的良性循环。

延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周期 中招自主招生应更强调特色

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国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众所周知,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且逐渐显现出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学生在初中阶段便已显现过人的学科天赋。延长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从中学起步为学有所长的“小青苗”提供绿色上升通道,将成为优选。

“很多有特长的孩子,他们在初中阶段可能就表现出来了有别于其他同学的禀赋,如果能对这样的孩子进行连续四五年,甚至六年的贯通培养,这显然是更科学的培养模式。”方妍直言。

但从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来看,高中的培养育人方案只能从高一开始设计,从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兴趣、特长的评估,然后再制定培养方案,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显然很难做到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

她建议,在探索中考自主招生实施后,能够从政策层面允许对这类学科人才提供一定的录取优惠,这对于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助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有极大促进作用。

编辑:李华山

2022年12月05日 07:13:0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