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0月26日电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二十周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中国加入WTO二十周年法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多位WTO的高级官员、驻WTO代表以及经贸投资领域的资深专家参加,共同回顾了中国加入WTO二十周年以来的历程,探讨了WTO改革目前面临的热点问题以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对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出席会议并致辞,他对各位专家的参与以及对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的支持表示感谢。WTO副总干事张向晨在日内瓦线上参会并致辞,他特别介绍了WTO第12届部长级会议(MC12)的准备情况和谈判议题,并呼吁各方要在危急中齐心协力推动MC12取得进展。WTO原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在致辞中指出,WTO需要加强领导力量,成员要互相信任,从而推动多边贸易谈判和争端解决机构的恢复。会议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主持。

研讨会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设置了两场精彩的主题研讨。第一场题为“中国加入WTO二十年历程——争端解决、谈判回顾、国内改革”,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车丕照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院长张月姣首先向参会的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从法律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入世的受益、贡献,以及中国如何应对当下WTO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加入WTO获得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是最大的受益,成员之间平等、非歧视是多贸易体制稳定发展的基石。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对WTO作出贡献。张月姣呼吁尽快恢复上诉机构,增进信任,加速改革。WTO上诉机构前法官赵宏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WTO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演进和发展以及中国的作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商务部世贸司原司长洪晓东从服务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入世,回顾了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加入谈判以及二十年来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指出中国加入WTO、开放服务贸易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夯实了开放基础,带来了进一步开放的自信和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梳理了目前WTO补贴规则改革方面的现状,并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补贴及其通报义务的履行情况作了介绍,并表示改革方向可能不是一味限定政府,而是如何更好地规范政府。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石静霞教授从WTO谈判功能的角度,针对联合声明倡议(JSI)以及WTO谈判功能的改革与方向作了演讲。
第二场研讨的主题为“劳工标准、服务贸易谈判、渔业补贴问题研究”,由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冯雪薇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所国际经济法室主任刘敬东就区域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规则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指出劳工标准已经成为高标准贸易投资协定中的标配条款,我国需要尽快回应并适应这一变化。冯雪薇重点介绍了欧盟碳关税制度及其目前的实施情况,并分析了该制度与WTO规则的相符性,表示要避免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本国产业提供变相的贸易保护。中国常驻WTO代表团参赞田涯和WTO服务贸易与投资司参赞张若思线上发表了题为“《渔业补贴协议》谈判中主要问题与成员们的主要观点解析”和“全球数据规范趋势与WTO电子商务谈判的启示”的演讲。
中国常驻WTO代表、特命全权大使李成钢在日内瓦线上发表总结发言。他指出,对WTO的研究要与时俱进,我国应当积极参与WTO改革,推动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行稳致远。

研讨会专家合影
来自各高校、学会、律师事务所、政府事务部门的代表共4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
供稿:法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