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夏清做客“荷声讲坛” 主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清华新闻网5月29日电(记者 温兴煜 摄影 孙波)5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夏清在蒙民伟楼多功能厅作题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主题报告。这是校机关党委主办的“荷声讲坛”系列报告会的第二十九讲,同时也是校机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专题辅导报告会的第三场报告。校机关党委副书记赵颖主持报告会。

夏清作主题报告

在报告中,夏清用丰富详实的史实,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致使两党截然不同命运的历史,进而增强了大家对中共党史和抗日战争史的学习和理解。

夏清分析了国民党“以空间换时间”的抗战战略,探讨了淞沪会战、花园口事件和长沙文夕大火等历史事件,认为国民党的抗战战略矛盾重重且目标游移;在战略实行过程中,又因内部派系争斗剧烈,各地方实力派相互猜忌,军民关系持续恶化,导致战略战术无法协同。因此,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不可谓牺牲不大,成效却值得检讨。

相较而言,中国共产党选择排除万难,深入敌后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为中国战场的形势带来转机。在《论持久战》名篇中,毛泽东清晰且彻底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并在应对外界质疑与内部的分歧之时,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注重军队中的政治训练与党员教育,加强了部队战斗力,做到了既能化整为零,分兵建立根据地;又能化零为整,实现地方武装主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强化自身建设,“把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队和民众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合力,确保了抗战的正确方向,保障了抗战的最终胜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夏清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两党抗战的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特别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统领下,全体党员干部更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报告会现场

主题报告后,夏清与在场教职工进行了互动交流。来自清华大学校机关党委各党支部的200余位党员同志和教职员工到场聆听学习。

编辑:温兴煜

审核:周襄楠


2021年05月29日 10:16:1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