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聆听大师的声音

“星火班”同学对话杨振宁

  【新闻中心讯 学生通讯员 向凯 摄影 崔凯】12月11日下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与140余名“星火班”学员就科学与科学研究进行了交流。

  下午3:15许,年过八旬的杨振宁先生精神矍铄、步伐稳健地来到大礼堂前与“星火班”同学合影,已在大礼堂前整齐列队的“星火班”同学对杨先生的到来报以以热烈的掌声。

  交流会上,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首先向杨先生介绍了清华大学学术科技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以及“星火班”的培养方案。史宗恺说,目前清华大学正努力尝试将特定的资源全过程匹配给不同的学生群体,通过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星火班”而言,就是将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包括导师、经费、培训、交流等,匹配给一批对科学研究有强烈兴趣的学生,以着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杨先生首先深情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在清华园、在西南联大的生活以及老北京的点滴印记,还向同学们推荐了反映老北京的电影——《城南旧事》。从一个侧面向同学们例证了时代的巨大变革。

  如何看待科学,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杨先生首先谈到的是物理学前沿的发展问题。他认为近几十年物理学较难出现类似于一百年前相对论、量子力学这种引起物理学和人类观念大革命的重大突破,但是这并不代表现在物理学的发展将不会对人类生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现在物理学的前沿和分支或延伸学科与人类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杨先生举例谈到由粒子物理衍生出来的激光,将激光生动地形容为“齐步走”的光,步子走得越齐,走得也会越远,因而可以用于测量天文距离,并由此提到了通过激光技术切除白内障的经历,来说明现在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之密切。

  有位同学问:“下一个人类观念的大革命将会诞生在什么领域?”杨先生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很有可能是生物领域。”杨先生举例说:“人的大脑的运作机制、概念形成机制(Concept Formation)如果能够被解密,将很有可能是影响全人类观念的大发现。”杨先生也指出,发现不一定源自生物学本身,就像奠定现代计算机逻辑基础的“冯•诺依曼结构(von Neumann Architecture)”就是冯•诺依曼以一个数学家的眼光提出来的。

  杨先生进一步解说了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杨先生说,物理学领域发生观念的革命性的变化,需要更美妙的数学结构的发现,正如常微分方程结构的应用催生了牛顿力学,偏微分方程的应用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而他本人的贡献的一部分也就是用新的数学结构——纤维丛(Fiber Bundle)解读了麦克斯韦方程组。

  有同学马上问道:“学物理的学生应该学多少数学?”杨先生笑言:“数学太美妙了,有志于物理事业的人要抵制这个诱惑。”他解释道,多学数学是好的,但是数学范围太广、美妙的东西太多,应用到物理里的却并不太多,人精力有限,也不容易抗拒数学的诱惑。杨先生建议在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入适当的、美妙的数学结构,而不是随便拿一个数学结构就想办法把它应用到物理里。

  在交流的过程中,杨先生总结在物理学(Physics)研究方面取得成就应有的特质(Personalities),将其概括为3P:Perception(眼光),Persistence(锲而不舍的精神)和Power(“威力”、能力)。他特别指出研究眼光(Perception)的重要性,成功研究者和不那么成功的研究者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研究问题的Perception不同。那么研究眼光如何培养呢?杨先生指出没有定法,但通常广泛涉猎各领域内的重要发现往往有所裨益。另外,杨先生也提到了机会的重要性,物理学大变革的时代背景才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对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杨先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三点建议。首先要考虑学科的发展,尽量选择处于或即将进入蓬勃发展期的学科或领域;其次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最后在具体的学校或研究院选择方面,还要考虑学校或研究院的优势学科。

  对于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杨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杨先生首先提到,当前世界上评价大学的常用三个指标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杨先生说:“较美国大学而言,第三点对于中国大学更重要一些。这和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美国正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有关。”结合美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历史,杨先生说:“中国现在学术界的一些功利化的现象是有历史背景的。美国在高速发展时期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时代背景的因素,但是必须尽量避免和消除它们的影响。”杨先生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至少从对社会的贡献层面,是相当成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是和中国大学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密不可分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杨振宁先生多次从座位上站起走到同学身边,近距离倾听同学们的疑问。原定于下午5点结束的交流会在杨振宁先生和同学们轻松而热烈的交流中一直延续到5:40。交流结束后,“星火班”学生代表向杨振宁先生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星火班”同学手绘的杨先生漫画肖像及同学们的签名祝福,杨先生高兴地接收了礼物,现场随即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交流活动后,很多同学聚在一起分享着收获。一位同学说:“今天杨振宁先生以其大师的视角给了我很多睿智的启示,虽然这并不是最终答案,但的确启发了我的思考,使我对将来的科研事业有了新的认识。”

  此次交流活动在清华大学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科学馆举行。作为理学院最初的办公楼,科学馆里曾培养出数十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也是杨先生的父亲、我国著名数学家杨武之先生曾经工作的场所。(编辑 襄桦)

  清华大学“星火计划”简介:

  “科技创新,星火燎原”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始于2007年,简称星火计划,是由清华大学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共同发起推动,并与部分国内知名企业联合主办的一项旨在提升清华大学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培养计划。

  该计划每年面向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招收新一期学员,通过院系推荐和同学自愿报名的方式,历经层层选拔,挑选出50名具有较强科研兴趣、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同学,进入该计划接受为期两年的专项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星火计划以科研项目实践为关键,导师制为保障,通过各类培训讲座、海外学术交流以及赛事参与等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进取精神和钻研能力。

  此外,该计划也鼓励学员作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带头人,在各自的班级、院系以及各类学生组织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好地推进全校范围内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2008年12月16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