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月18日电 为促进蛋白质科学研究进步和学科发展,推动前沿思想的碰撞和交流,1月13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第二届学术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本届学术年会以“蛋白质科学新机遇”为主题,邀请了1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科技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志新院士在会上宣读了对2020年度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4个优秀技术平台、12名优秀技术人才以及4项技术创新奖的表彰通报。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兼主任、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贺福初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副理事长、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许瑞明研究员等嘉宾共同为获奖人员颁奖。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兼副主任、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王宏伟主持开幕式。

王希勤讲话
在讲话中,王希勤对疫情期间大设施技术团队与科学家团队通力合作,支撑新冠科研攻关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是清华大学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学校高度重视并会大力支持大设施的建设,着力规划大生命科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希望清华分中心及生命学科团队与国内外单位加强协同;同时加强与清华理科、工科、文科团队的交叉合作,在仪器设备的研发上发挥清华工科的综合优势,早日有所突破。希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推动清华相关学科发展更上新台阶。

贺福初讲话
贺福初指出,2020年疫情肆虐,是人类历史上异常艰苦的时刻,人类应该充分认识到疫情带来的警示作用,并鼓励大设施科研团队和技术人员勇于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应用,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早日实现科技创新的范式改革,推动基础研究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前沿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大设施再接再厉,争做业界翘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与会嘉宾围绕蛋白质科学中的重要问题和技术,如相分离、肿瘤、表观遗传学、单细胞测序、造血起源、新型冠状病毒、低温透射电镜技术和分析超速离心技术等进行了分享和介绍,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和技术方法的多个研究方向。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用户委员会主任、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谭敏佳,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副主任、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所长张令强,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兼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朱冰,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曾鸣等分中心负责人、知名专家、高级技术人员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出席清华大学主会场。会议同时设军事医学研究院分会场,并进行网络直播,共计42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

清华大学主会场合影
供稿:生命学院
编辑:李若梦
审核:李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