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月1日电(记者 詹萌 摄影 苑洁)12月25日至26日,为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了解把握“十四五”期间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和教书育人水平,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文科建设处联合举办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专题研讨班。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出席并讲话。

覃川作开班动员讲话
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覃川作开班动员,介绍了研讨班的举办背景和主要内容,并表示本次研讨班的作用意义有三点:一是传达学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中央精神和学校部署,帮助各位教师从更宏观的视角认识做好相关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二是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借鉴,在学科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总结分享宝贵经验;三是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研讨,创造有利于思维碰撞与跨学科合作的良好氛围。

王传毅、杨帆、赵可金、孙明君、王中忱、杨永恒(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作专题发言
在培训研讨中,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就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及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未来的改革趋势。教务处副处长杨帆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提出背景,“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多方合力”的建设方案,“凝聚共识、创新机制、优化课程、分类指导”的具体举措等方面,介绍了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其与思政课程衔接的工作思路。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探讨了未来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双循环、立体化”的学科发展思路,并结合学校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及政治学中国化进行了阐述。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明君从人文学科的重要价值、文史哲的内部融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方面分享了对人文学科建设的思考。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从书院的课程结构、专业教育、导师制和“从游”文化等方面,畅谈了文科书院制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从文科单位与学科分布、教师规模与结构、科研与成果等方面介绍了学校文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展望了下一阶段学校文科建设的目标方向和路径。

各小组围绕大会主题进行分组讨论
25日晚,研讨班安排分组交流,与会人员围绕大会主题和专题讲座内容,结合各自的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段江飞、陈霓虹、王晓燕、唐潇风、李戈(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先后代表各小组作交流发言
26日上午,文科处副处长段江飞、社科学院副教授陈霓虹、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晓燕、教研院副教授唐潇风、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戈代表各小组进行交流发言,就如何促进跨学科交流和融合发展、更好发挥文科在综合性大学中的作用、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等方面分享了经验和体会,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向波涛作总结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在总结讲话时,首先传达了12月24日召开的全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对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中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出要求。他表示,学校每年面向骨干教师举办研讨班,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各位教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使命,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工作,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贡献清华力量。
向波涛强调,要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加快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广大教师要切实将课堂作为育人主阵地,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作用。

第六期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班现场
研讨班进行期间,第六期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班于25日晚举办。本次研讨班主题为“如何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同向同行”,来自不同院系的10余位青年教师围绕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引领、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如何形成合力等话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此前,为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本届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讨班的青年教师们参加了于11月28日在新清华学堂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作为本期研讨班的校内学习环节,该论坛以“新阶段 新理念 新格局”为主题,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权威专家深入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各界对于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方向和部署的认识。

研讨班成员合影留念
校文科院系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宣传部、文科处、党办校办、政研室、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信息办、教师发展中心、校史馆、图书馆、智库中心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或骨干人员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培训。
编辑:詹萌 田姬熔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