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2月8日电 12月2日晚,由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主办的“核心律章·清华学子抗疫事迹分享会”活动在东阶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分享会吸引了全校各院系的100余名师生参加,现场听众与清华曾经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榜样们一同重回那段刻骨铭心的战“疫”岁月。分享会由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王晨阳主持。

骆昱宇分享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18级硕士生骆昱宇以“智能数据分析 助力科学抗疫”为题,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凭借数据库实验室数据分析的优势,程序报国的抗疫经历。在疫情期间,他们借助热力地图的理念,通过地图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某一地区的确诊人数及其变化,对疫情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和可视化,方便大家及时把握疫情动向。工作量非常大,半夜维护和更新网站、凌晨突发讨论是常态,但大家却始终坚持程序员的报国心,在课题组师生争分夺秒的不懈努力下,疫情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在两天内就初步上线了。自开放以来,该系统访问量累计达200万+次,疫情分析报告阅读量达10万+次。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香港大学等基于此进行COVID-19相关课题的研究,同时为政府提供防输入、防扩散和网格化管理等多场景的疫情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会上,骆昱宇这样和大家共勉:将以个人能力为基石,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家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为导向,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清华底色、践行清华精神面向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

单思思分享
医学院2015级博士生单思思从疫苗研发入手向大家介绍了新冠肺炎防控攻关工作的科研历程。作为第一个报名参加新冠病毒科研攻关团队,自1月20日以来,她连续工作200余天,在科研战“疫”一线争分夺秒、攻坚克难,24小时连轴转地泡在实验室里,生产抗体、检测抗体功能、进行动物实验。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考察,她作为团队代表为向总书记汇报演示了新冠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她和团队成员已经解析了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出200多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进行了体内和体外的功能实验,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同时团队的腺病毒疫苗也进入公司生产阶段,接下来将进行临床试验。最后,单思思同学分享道:“我们作为研究生、作为学生党员,面对着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更要展示出我们作为清华人的使命担当,坚守科研一线,攀登科研高峰,以更多的科研成果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崔亚峰分享
机械系制造工程研究所2019级硕士生崔亚峰以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研发为切入点,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和项目组克服苦难,直面挑战,发挥所长,自主设计咽拭子末端执行器的抗疫故事。疫情期间,他作为项目组唯一的学生,积极加入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中。春节不回家,六个月休息时间不超过10天;工作到凌晨两点是常态,每日至少工作10小时。全程参与了三代样机研发,自主设计多代柔性末端执行器,主导完成20例人体实验验证,采样标本100%有效。历时9个月,咽拭子机器人的研制从冬到夏,从夏至冬,实现从无到有、技术落地,真正实现全流程采样,保证了医患隔离。崔亚峰感悟道:“我们要秉持求实求真,行胜于言的准则。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在危急时刻顶得上!青春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的!脚踏实地,要努力做个有用的人!”

杨雨佳分享
五道口金融学院2019级硕士生杨雨佳以“同心战疫,从我做起”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通过志愿服务,身体力行,搭建“清汉”联络平台的抗疫事迹。疫情期间,她肩负着“志愿者”“宣传委员”“班长”三重角色,以及对社区、对学校和对学院的三重责任。作为社区网格抗疫“志愿者”,为武汉社区防疫志愿工作添砖加瓦。作为清华大学武汉学生第一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做好武汉同学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金硕191班“班长”,尽职尽责配合学院完成学生疫情防控工作。最后,她以疫情期间对她鼓舞至深的一句话结束了本次分享:“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分享会现场
分享交流环节,在场的同学踊跃提问、积极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生袁静阳谈到,“几位同学分享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敬佩,向我们传递出震撼而温暖的力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2020级硕士生邓航认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许多清华学子以专业知识为武器,以科研攻关为契机,身体力行践行‘行胜于言’的校风,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总结分享
本次“核心律章·清华学子抗疫事迹分享会”活动旨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广大师生积极统一思想和行动来,学习身边的抗疫榜样。未来,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将以“伟大抗疫精神”为激励和动力,凝聚青春力量、展现担当作为,彰显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供稿: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