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25日电 11月21日-22日,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近40位仲英青年学者,及13所高校基金会的2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参加“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2020年首届北方地区仲英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由唐仲英基金会主办,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承办,聚焦后疫情时代教育公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跨学科、跨领域探讨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旨在开启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新生态。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唐仲英基金会项目总监朱莉出席活动并致辞。清华大学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作主旨发言。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校仲英青年学者围绕“教育公益”相关主题在分论坛中进行了精彩分享和深入交流。论坛开幕及主旨发言由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张开平主持。

杨斌致辞并作主题演讲
杨斌表示,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对清华大学的基础文科人才队伍建设帮助很大,特别感谢唐仲英先生及唐仲英基金会多年来对清华大学多项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此次论坛汇聚北方三校的学者,大家共同的“仲英青年学者”身份光荣而高尚,凝聚了唐仲英先生对大家的深切期望。他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青年学者彼此交流,加速知识流动,凝聚思想共识,不忘初心,为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持续作出贡献。

朱莉致辞
朱莉感谢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在特殊时期克服困难,组织北方三校的论坛活动,也希望各位仲英青年学者珍惜此次相聚的机会,充分交流,收获成长。她回顾了仲英青年学者论坛在不同地区的举办情况,并表示,每个人都会被赋予一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拓宽人生的体验,收获更加丰富的人生。朱莉期待各位青年学者享受此次论坛,以仲英青年学者的身份,实现别样的人生价值。

于歆杰作主旨发言
于歆杰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年初疫情期间,大学面临如何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重大挑战。于歆杰从“为什么疫情之前老师能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切入,指出在线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交互是否设计得当。他把在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为“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融合式教学拓展了对“课堂”的定义,而在线课堂应承载更多超越知识传授的职能,老师需主动的从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
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张伟特、山东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刘治平、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代表冯利民分别就本校仲英青年学者项目开展情况作总结交流。
在下午的分论坛上,20位仲英青年学者围绕“教育公益”的四个主题进行了分享,并与参会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分论坛现场
在“在线教育与教育公益”“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数字时代的教育公益”“疫情防治与教育公益”四个分论坛中,学者们分别就相关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仲英青年学者公益实践研讨”中,清华大学学生部副部长、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项目负责人耿睿和唐仲英爱心社社长覃靖璇以实例介绍了两个项目过去一年所做的实践探索。她们感谢唐仲英基金会和仲英青年学者项目的支持,希望未来通过项目的拓展与实践,凝聚广泛志愿力量,营造校园内更加浓厚的公益氛围。

公益实践小组讨论
随后,三校学者与爱心社及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学生组成公益实践小组,讨论并提出了包括“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援教公益讲堂”“高校学生公益教育普及行动”“仲英教师胜任力培养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公益实践方案。
最后,朱莉感谢大家宝贵的经验分享,指出此次论坛汇聚北方三校仲英青年学者,聚焦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激发学者的社会公益热情,必将有力推动三校学者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公益探索。唐仲英基金会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仲英青年学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与会嘉宾合照
清华大学人事处处长王宏伟,文科处处长杨永恒、副处长段江飞,山东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王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李胜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等参加活动。
供稿:教育基金会
编辑:李晨晖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