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在清华举行
清华新闻网10月16日电 (通讯员 刘贵珍)10月15日,由清华大学外文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在主楼接待厅举行。副校长谢维和出席论坛。

图为谢维和在论坛上讲话。记者 智 斐 摄
开幕式上,谢维和代表学校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并希望清华的人文学者为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作出独特贡献。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权威刊物《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评论》(“Neohelicon”)主编彼得·海居(Peter Hajdu),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刘世生、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谢天振等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后,王宁教授,美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莫言作品的主要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谢天振分别作主题发言。

图为王宁做主题发言。记者 智 斐 摄
王宁在题为“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的主题发言中,以世界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作为参照,追溯其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源头,并从文化和文学视角对这一概念作出新的建构。王宁认为,应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加速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他认为莫言把中国人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放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语境下来探讨,而这也正是世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葛浩文在发言中探讨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他高度评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几部主要作品。对于作者与译者的关系,葛浩文认为,正是由于有了像他这样的国外译者的参与,才使得莫言的作品与国外读者见面。他认为译者的责任在于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意思和风格,因此不应把翻译看成全球化或跨文化的工具,而应把它看成一种对个人的拯救。
谢天振作了题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理论与实践”的发言。谢天振运用译介学理论,对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两个具体译介个案,即《红楼梦》的百年英译史和国内推出的外文版“熊猫丛书”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实际,对中国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图为论坛现场。
在论坛上发言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还有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教授孙艺风,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罗选民、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薇等。论坛由外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等主持。
清华大学外文系在翻译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的辉煌的传统,老清华的一大批学人通过翻译推进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新一代清华学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致力于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走向世界作出独特贡献,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重视。
供稿:外文系 编辑:冰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