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作客新人文讲座 纵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
清华新闻网10月28日电(学生通讯员 宋玉)10月2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教授作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十讲,为500余名清华学子带来题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讲座。

图为江亿院士主讲新人文讲座。
江亿在讲座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一定意义上,海外反响甚至还要热烈,譬如联合国附属机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中国政府追求永续发展的决心与魄力予以高度评价。江亿简要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方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加快步伐,迈入生态文明的新纪元。
随后,江亿为同学们讲解了目前主流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及中国的选择。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生态主义模式乃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碳排放及制造业对外转移后形成的“虚体经济”基础上,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数七分之一,却独享全球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能源。如果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模式,则人均消费领域能耗势必飙升,最终导致地球不堪重负。江亿同时还发出警告:中国决不能像日本一样倚重于能源进口,因为自给率红线事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当前我国能源消耗已占世界总量的22%,倘若放开进口限制,则形同于将能源命脉交付在他国手中,造成不稳定因素激增。因此,中国必须立足自身国情,探索出一条给中华民族真正带来福祉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江亿结合大量图表,阐明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两种有效途径:其一是提高制造业用能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其二是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能源日常消费领域主要由建筑用能和交通用能两部分组成,江亿先后列举北京的住宅楼与办公楼、清华大学校园建筑及长江流域的住宅冬季采暖等丰富实例,展示了降低建筑能耗的多样化方案。中国的建筑能耗远低于外国同类型建筑,原因在于建筑通风机每天运行时间较短,且分体空调安装率高于能耗更大的中央空调。此外,中国的建筑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而建筑服务水平与能耗呈非线性关系,达到一定水平后建筑能耗会急剧上升。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必须为自己的发展设定能源上限,为建筑用能总量控制做长期规划。
讲座结束后,江亿还与现场同学进行互动,就提高制造业电价是否有助于节能等问题进行交流。
江亿简介:
江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节能领域专家。国务院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建设部科技委委员;并担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多项专业学会职务,还是IPCC(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评估报告写作组成员,IEA(国际能源组织)ECBCS(建筑与社区节能)合作项目理事会成员(中国代表)。主持出版每年的《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并获得二项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省市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项二等奖,拥有70项发明专利,发表150余篇科研论文。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绿办 编辑:冰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