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清华 “时代十年”系列论坛首场

“少年强则国强”高等教育论坛召开

     清华新闻网10月30日电(学生通讯员 龙映雪 邹碧瑶)10月26日,由清华大学学生会时代论坛主办的“教育十年——‘少年强则国强’高等教育论坛”在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召开。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许崇任以及他们的学生齐聚一堂就“中国当下的高等教育瓶颈、大学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热烈探讨。

图为“教育十年”五位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雒建斌、许崇任、薛澜、谢心澄、庄惟敏。黄海阳

        将 “教育十年”作为时代论坛十周年之际系列活动的开场,是我们回顾自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的大学教育环境和成长路径的契机,借此我们能够更加冷静地认知中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困境,以及更为深入地去思考,在当下的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和人才,来为这个民族发展注入持续强大的驱动力。

“大牛”院长同台对话,以亲历者身份见证教育变革

         在第一个环节,嘉宾结合自身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求学经历,以亲历者的身份,对近30年来的教育改革、大学环境以及几代学生的精神风貌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勤奋”、“扬志”是不断被提及的关键词,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与会师生深刻反思了当下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与精神状态与过去那代人的差异。

  薛其坤虽然因出差之故无法亲临现场,但他通过视频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和“seven-eleven”式的学术生涯,强调了勤奋对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并寄望予青年人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敢于担当、自强不息的一代。

聚焦当下高等教育困境,畅谈理想教育模式

图为论坛现场。 黄海阳

        对比东西方的人才培养模式,借用谢心澄教授的一句话,“这就像一个围城,西方人很羡慕中国基础教育的扎实,中国人很羡慕西方式教育对于人个性的培养。”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下才是最为理想的,大学阶段教育需要为当下创新人才的缺乏以及“钱学森之问”负起责任。

        许崇仁和薛澜都表示了教育需要“因材施教”的观点。薛澜提出的“因材施教”不仅是指不同人的材质各异,还需针对于人的不同阶段做出合理的引导,“将工业化生产引入高等教育,大大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但同时也会失去很多东西。”秉承着“因材施教”的理念,许崇仁阐释了他对于元培学院的新培养模式的理解:不是择优录取,没有为培养拔尖人才的强化拔高、没有滚动淘汰机制,它对于全校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随后选择任何他想去的专业。

现场嘉宾观众互动,深造道路何去何从

        “未来究竟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是读硕士还是读博士”、“读研究生是为了学术科研还是社会工作”,针对困惑着很多大学生的问题,与会听众纷纷发言,与到场嘉宾探讨答案。

        来自机械系34班的大一新生陈振宇就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自己未来是否应该从事科研,以及读研究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在于什么。来自经管学院的研究生朱茜则表示自己当初读研是因为可以多个两三年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培养一种人文情怀去看待这个世界。

        谢心澄认为在求学初期很难做出是否要从事科研的准确判断,“科研要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真正欣赏你科研的价值。”庄惟敏指出,“我们的本科生的教育慢慢向通识方面走,而研究生的教育是职业学问。”

院长寄语

       在活动最后,各位院长衷心地表达了对于青年人所寄予的厚望。雒建斌引用了一句荀子的名言作结:“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许崇任则幽默地表示希望“清华、北大的学生要多培养自己的情商”。薛澜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至少保持三个特点:对知识的渴求;对事物运行规律的这种好奇心;对学术的知识的鉴赏力。谢心澄再次强调了科研的乐趣在于钻进去,“真的做了以后,发现里面会有很多的乐趣。”庄惟敏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个有情趣的,有人文关怀的,受大家欢迎的人。”

供稿:校学生会  编辑:范 丽

2013年10月30日 17:27:0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