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追梦 行健不息
——记清华大学2013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
研通社记者 王敏明 吴春林
伴着七月金色的阳光,数千名怀揣理想的清华研究生,带着智慧与热情,走出清华园,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在以“探寻青春路,启航中国梦”为主题的就业实践中,来自28个院系的135支实践支队、共1293名研究生,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带岗实践、参观座谈、调查研究等形式,深入一线,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与此同时,博士生实践服务团“追寻中国梦想,共助青春飞翔”的主题实践、研究生骨干短期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实践当地,研究生同学登上施展专业技能和个人才华的舞台,尽情挥洒青春年华的激情和奉献社会的抱负,享受着社会实践带给他们的宝贵的知识和阅历的增长。
行走在基层路上的年轻人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同学们深入祖国基层,认识社会现状,探寻前辈足迹,启迪青春志向,令他们深受鼓舞,获益匪浅。
“房屋依山而建,上面就是山,周围再没有人家”“住着两位留守老人,子女都在外打工。”这是五道口金融学院甘肃白银就业实践支队抵达白银当晚,两位入住农户家的女生队员描述的当地情形。
这支“探寻青春路”的年轻队伍,全部分散入住到当地的农户家中,经过短暂的适应过程,所有队员第二天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开始对当地金融机构、政策现状等进行实践调研活动,为完成一项项既定的实践目标而不懈努力。
这支由11人组成的队伍,与农民同吃同住十天九夜,是金融学院暑期就业实践联合支队中唯一全程入住农村的支队,真正融入到了农民的生活中,与农民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也正是这样,才有机会与农民进行交流,建立信任,他们才会把真实情况告诉你。”谈到实践中要想求真知的经验,支队队长宋方舟如此总结。
就在甘肃白银支队的队员们在黄土高原上与当地农民亲密接触时,新闻学院研究生张鄂也在研究生骨干短期挂职期间,在广西贺州的“山沟沟”里感受着祖国基层的方方面面,并且见到了一位特殊的人物——毕业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于福坚,现任广西贺州八步区开山镇党委书记
“在贺州短期挂职期间,师兄多次主动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让我们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鼓励我们尽力地奉献出每一份力量,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清华校友的深情厚谊。”在和于福坚的交谈中,张鄂得知,于福坚无论是学业还是做人做事都受到了清华师长的影响,正是在清华的受教育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原本有志于做一名大学教师,最终却选择了去基层。
“一定要把心沉下去,抛开外界的诱惑,坚持自己的信念,真正去为百姓做事。”张鄂从师兄于福坚身上看到的优秀品质,成为他日后学习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个扎根石化车间的老班长,二十五年如一日地盯着数控屏幕,他的敬业奉献精神,深深震撼了化工系赴宁夏石化就业实践支队的队员;材料系赴山东滕州质监所就业实践支队的同学们面对头戴防护罩、身穿长裤、忍受近40度高温还在进行焊接操作的工人师傅们,“泪水止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实践当地的负责同志的几句“吃得还习惯吗”、“住得还适应吗”的慰问,令博士生实践服务团赴江苏启东支队的队员们倍感温暖……
一次左右人生选择的磨砺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研究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同时也促使他们完成了从思想认识到实际行动的转变,很多同学看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认清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这是我毕业后应该去地方。”土木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实践服务团赴杭州实践支队副队长贾翔夫到浙江某钢结构公司实践调研结束后说出的一句话。他在公司服务期间完成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篇学术论文。“在清华,我们接触的基本上是高、精、尖行业的大企业。到了地方,你会看到,由于地方企业能力与资源有限,几乎留不下高端人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这一次的杭州实践,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此之前,留在大城市、去房地产行业工作是贾翔夫的就业意向。
贾翔夫表示,为了让自己以后在地方工作有更扎实的知识储备,目前他正在积极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现在的知识与能力只能帮助地方企业解决一些不是很高端的问题,涉及到研究、做实验方面的,我的能力就有限了。”
同时,贾翔夫对科学研究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做科研一定要树立服务意识,“学术要下基层,科研与学术应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我们的学术成果要拿去指导地方的工程师。”
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而且有助于研究生加深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与择业就业引导相结合。
顾钊,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的一名研究生,今年7月11日至8月16日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短期挂职水电局副局长一职。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顾钊的工作主线就是治理当地水污染问题。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他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对于国家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我感觉这也会促使自己将来在本行业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此同时,同事们认真负责、不辞辛苦、为百姓着想的工作作风给顾钊以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之前自己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认识“有失偏颇”,现在看法已经“完全改变了”,“有时候虽然是小事,但是政府官员们在处理时尽职尽责”。“明年自己就毕业工作了,我想这份经历和认识对自己的择业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大舞台,将学校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与研究生个人的就业意愿紧密结合起来,为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栋梁的不断涌现创造条件。很多学生表示参加社会实践让自己受到一次精神洗礼,重新思考自身职业选择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的关系。
转动承载梦想的齿轮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心中的那份报国梦想变得愈发清晰和坚定。电子系赴中电十四所支队队长高艳涛同学说:“也许支队每一位成员素来都有一个科技强军的梦想,即便有些人从未表露。但是这份梦想如何实现,很久以来我们都不太清楚。”在今年的暑期实践中,通过与一件件为共和国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雷达电子产品的密切接触,特别是亲历制作这些产品的艰辛过程,支队成员们对 ‘科技强军梦’有了更深入、更理性的理解和把握,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未来可有所作为的领域。“我们的梦想终于‘落地’了!这次实践是一个起点,是自己对于职业理想与人生规划的新开端。”一位支队成员如是说。
材料系的杨泽南是材料系赴山东滕州质监局质检所就业实践支队的队员,他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思想小结中写道:“中国梦是一个巨大的齿轮,而一个人的梦则是亿万的小齿轮,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的结合并不是要互相打磨光亮,而是放眼全局,结合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也是大齿轮最需要的地方,把自己投入到那里,在那里扎根,让齿轮的每一个突起恰好完美地嵌入合适的凹槽中。只有这样,‘中国’这趟列车才能承载着中国梦想,在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默契配合下奋勇向前。”
实践激荡青春梦,扎根基层唯报国!一批又一批的清华毕业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愿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将追求人生价值的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在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历史征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身影。这一“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的光荣传统,通过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充分地传递给在校研究生,让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理智,让他们的人生梦想拥有更扎实的根基,让“齿轮们”的每一个突起更加完美地嵌入合适的凹槽!
(清华新闻网11月13日电)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