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李琳做客清华新人文讲座 讲述生态文明之践行
清华新闻网11月22日电(学生通讯员 袁 杰)11月21日下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女士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在大礼堂为400余名同学做了题为《践行生态文明》的讲座。
李琳首先以《如果将地球45亿年历史浓缩为24小时》的视频内容为引子开始了她的演讲,她提到在浓缩为24小时的地球历史中,人类出现在23点59分。李琳进而说道,虽然人类出现极晚,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却极大。
随后李琳通过大量图表、数据与视频向现场同学生动地介绍了地球环境的现状,其中地球已经在气候变化、氮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指标上超出了地球的限度,同时她还介绍了WWF撰写的《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李琳进一步提到,在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李琳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由旧思维产生的问题,要由新思维来解决”,介绍说人类面临的挑战是全球范围的根本性转变,从目前不考虑环境外部性的、榨取性的(extractive)工业文明转变成考虑环境外部性的、包容性的(inclusive)生态文明。李琳还通过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的英文翻译的变化,分析了中国在生态文明问题上与世界沟通的态度变化。
李琳以足球比赛的防守与进攻为例,通俗地讲解了逐步完成这一转变的双重战略,首先在现有规则下寻求解决之道,即为“防守”,然后就是改变现有的规则,即为“进攻”。然后,李琳讲到了中国的现状,中国目前的生态足迹总量全球最大,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加,其中中国54%的生态足迹来自于碳足迹。同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还是多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的消费国。
最后,李琳详细介绍了WWF的历史,并重点介绍了WWF在中国的运营状况,以及WWF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熊猫标志50年来的历史演变。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反响热烈,就WWF在中国运营的具体项目、大家熟悉的地球熄灯1小时活动、《国家为何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一书提到的榨取性与包容性的概念,以及野生动物电视纪录片等问题与李琳进行了交流讨论,李琳向提问同学赠送了WWF的纪念礼物。
该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14讲。
主讲人简介:
李琳,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的副首席代表,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项目总监,主要教育背景包括:化学工程学士,环境管理与政策硕士,环境政策博士学位。主要职责是规划和实施WWF在中国的生态足迹保护项目、发展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推动将生态足迹的概念纳入国家关键决策、关注金融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倡导节能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重点关注减少中国海外投资,尤其是对非投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李琳在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环境政策分析、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方面有20多年的专业经验。在中国和日本做过10多年化学工程师、在联合国总部做过环境管理财务专家,在2006年加入到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前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办公室工作。
供稿: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