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斌做客新人文讲座阐释雾霾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
清华新闻网12月2日电(学生通讯员 刘隽一)11月28日下午在大礼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第十五讲,为到场的200余名清华师生作题为《我国PM2.5和雾霾污染特征与控制策略》的讲座。他围绕讲座主题,从PM2.5和雾霾污染问题的基本背景、历史发展进程、现状特征成因和未来控制展望四个方面为到场的师生做了详细的讲解。
首先,贺克斌介绍了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爆发的大规模霾污染事件,他说,该事件范围之广、浓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来罕见,引起了国内外对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高度关注。在中东部大规模霾污染事件期间,PM2.5浓度极高,可见雾霾污染与PM2.5呈极高相关性。PM2.5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主要的首要污染物。贺克斌指出,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缩写,意即大气颗粒物。PM2.5是可吸入细颗粒物,其主要的影响包括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气候等三个方面。
贺克斌认为,我国大气污染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至1990年,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点源,主要污染物为TSP,污染尺度是局地,环境管理模式是浓度控制、消烟除尘、工业点源治理、属地管理;第二阶段是1990至2000年,主要污染源为燃煤、工业,主要污染物为SO2、TSP,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是煤烟、酸雨;第三阶段是2000至2010年, 主要污染源为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机动车首次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大气环境管理模式为单一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注重燃煤污染控制,强调工业点源治理,实施属地管理,但启动了多污染源综合管理的进程,并在部分重点区域首次尝试了区域联防联控。
最后,贺克斌以伦敦和洛杉矶两个城市的治理为例,结合我国区域空气污染控制的短期实践,提出6项策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尽快建立预报预警应急减排工作机制;尽快制定多污染物减排技术路线图;尽快建立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减排机制;进一步加大重点污染源关键污染物减排力度;提倡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
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梁立军主持。
演讲人简介: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曾在在美国哈佛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做访问教授。担任国际清洁交通技术委员会(ICCT)委员,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中心(CAI-Asia)理事会理事、全球能源评估研究计划(GEA)环境组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细颗粒物PM2.5与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曾担任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现任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技术副总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 项。在Nature、ES&T、ACP和JGR和“中国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0多篇,被SCI 收录130多篇,出版《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等专著5 部。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绿办 编辑:范 丽